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芥菜型油菜多室性状的遗传表现及其与甘蓝型油菜的种间远缘杂交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页
 1 引言第8-11页
 2 油菜的起源和进化第11-12页
   ·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和进化第11-12页
   ·甘蓝型油菜的起源和进化第12页
   ·各种类型油菜的种间关系第12页
 3 油菜品种资源的重要性第12-13页
   ·油菜品种资源是油菜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第12-13页
   ·油菜育种突破性成就的取得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有关第13页
 4 多室油菜性状表现及解剖学研究第13-14页
 5 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的意义和成就第14-16页
 6 油菜远缘杂交的细胞学遗传第16-23页
   ·油菜各个复合种的细胞遗传学第16-22页
     ·芥菜型油菜(B.juncea coss)第16-18页
       ·芥菜型油菜人工合成杂种的细胞遗传-B.nigra×B.campestris→B.juncea第16-17页
       ·B.juncea×B.campestris的细胞遗传第17-18页
     ·埃塞俄比亚芥油菜(B.carinata)第18-19页
       ·埃塞俄比亚芥人工合成杂种的细胞遗传(B.oleracea×B.nigra→人工合成B.carinata)第18页
       ·B.carinata×B.nigra的细胞遗传第18-19页
       ·B.carinata×B.oleracea的细胞遗传第19页
     ·甘蓝型油菜(B.napus L.)第19-22页
       ·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杂种(synthetic hybrid)的细胞遗传(B.campestris×B.oleracea→B.napus)第19-20页
       ·B.napus×B.campestris的细胞遗传第20-21页
       ·B.napus×B.oleracea的细胞遗传第21-22页
   ·油菜有关复合种之间以及复合种和基本种之间的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第22-23页
     ·B.juncea×B.napus或B.napella的细胞遗传第22页
     ·B.juncea×B.carinata的细胞遗传第22页
     ·B.carinata×B.napus的细胞遗传第22页
     ·B.carinata×B.campestris的细胞遗传第22-23页
 7 种间杂交可交配性研究第23-24页
 8 远缘杂交的受精生物学和胚胎学研究第24-25页
   ·远缘杂交的受精前障碍第24-25页
   ·受精后的胚胎发育障碍第25页
 9 种间杂交当代种子的发育第25-26页
 10 种间杂种后代的发育特点及其处理第26-29页
   ·种间杂种后代的不孕性第26-27页
   ·种间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第27页
   ·种间杂种后代的处理第27-29页
 11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和新途径的探索第29-31页
 12 问题与展望第31-32页
   ·杂交受精不亲和的生理机制第31页
   ·不可交配性的遗传基础第31页
   ·杂种胚胎发育的生理学和细胞胚胎学研究第31-32页
 13 论文立项的目的意义第32-33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33-46页
 第一章 芥菜型油菜多室性状的遗传研究第33-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页
   ·材料第33页
   ·方法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3 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芥菜型多室油菜的主要性状表现第36-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页
   ·材料第36页
   ·方法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多室油菜、辣芥和新芥油菜间多室、二室油菜主要性状的比较第36-37页
     ·单株产量第36页
     ·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第36-37页
   ·BC_1F_1、BC_1F_1′群体中多室、二室油菜主要性状第37-38页
  3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间的种间杂交第39-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页
   ·材料第39页
   ·方法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芥菜型、甘蓝型正反交的结实性及其F_1种子的生长发育表现第39-41页
   ·芥、甘种间杂交的可交配性差异第41页
   ·甘蓝型品种基因型对可交配性的影响第41页
   ·F_1、F_2植株的产生与特性表现第41-42页
  3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结论第43-44页
 第五章 讨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8油层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下一篇:小秦岭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