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20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细菌分类学中的新指标 | 第11页 |
2. 16S rRNA/rDNA基因序列分析在瘤胃细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3. 瘤胃细菌16S 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 | 第12-17页 |
3.1 核酸分子序列的获得 | 第12-14页 |
3.1.1 菌体细胞裂解 | 第12-13页 |
3.1.2 16S rRNA分子直接抽提 | 第13页 |
3.1.3 定量PCR扩增16S rDNA序列 | 第13-14页 |
3.2 16S rRNA/rDNA碱基序列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3.2.1 核酸序列测定 | 第14页 |
3.2.2 遗传指纹技术 | 第14-15页 |
3.2.3 RNA印迹杂交分析 | 第15页 |
3.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3.2.5 DNA芯片技术 | 第16-17页 |
3.3 核糖体核酸序列数据库 | 第17页 |
4. 展望 | 第17-20页 |
试验研究 | 第20-52页 |
1. 前言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21页 |
2.2 添加剂种类与饲喂方法 | 第21页 |
2.3 试剂与溶液 | 第21-22页 |
2.4 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5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2-23页 |
2.6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2.6.1 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测定 | 第23页 |
2.6.2 NH3-N浓度测定 | 第23页 |
2.6.3 总菌数测定 | 第23页 |
2.6.4 三种纤维分解菌数量测定 | 第23-25页 |
2.6.5 酶活力测定 | 第25-26页 |
3. 结果 | 第26-52页 |
3.1 饲喂不同酵母培养物后瘤胃发酵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26-33页 |
3.1.1 瘤胃pH值 | 第26-27页 |
3.1.2 瘤胃NH_3-N浓度 | 第27-29页 |
3.1.3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 | 第29-33页 |
3.2 瘤胃纤维降解相关酶的活性 | 第33-40页 |
3.2.1 不同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 | 第33-35页 |
3.2.2 不同处理组的水杨苷酶括性 | 第35-37页 |
3.2.3 不同处理组的木聚糖酶活性 | 第37-38页 |
3.2.4 不同处理组的微晶纤维素酶活性 | 第38-40页 |
3.3 瘤胃细菌的数量 | 第40-52页 |
3.3.1 探针的设计和配比结果 | 第40-44页 |
3.3.2 不同处理对瘤胃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不同处理对黄化瘤胃球菌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4 不同处理对白色瘤胃球菌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5 不同处理对产琥珀酸拟杆菌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6 不同处理对3种纤维分解菌总数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4.1 不同处理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不同处理对瘤胃细菌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不同处理对瘤胃纤维分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16SrRNA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的选择 | 第55-56页 |
4.5 探针杂交法用于瘤胃细菌定量研究的可行性 | 第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5.1 YC对瘤胃发酵的调控作用 | 第56页 |
5.2 YC对瘤胃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YC对瘤胃纤维分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5.4 饲料纤维的瘤胃降解机理 | 第57页 |
5.5 不同YC产品的作用效果 | 第57页 |
5.6 探针定量杂交法分析瘤胃细菌的应用前景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