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生物学论文--农业生物工程论文

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技术对策研究

第一章 导言第1-21页
 1.1 立题的背景分析第9-11页
  1.1.1 西部大开发第10页
  1.1.2 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与朱镕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第10-11页
  1.1.3 陕西“西部生态省”建设第11页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题目释义第11-12页
  1.2.2 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动态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技术对策评价第13-19页
  1.3.1 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研究动态第13-16页
  1.3.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动态第16-18页
  1.3.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技术对策评价第18-19页
 1.4 基本思路第19-20页
 1.5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理论分析第21-38页
 2.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替规律分析第21-32页
  2.1.1 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第21-22页
  2.1.2 气候第22-24页
  2.1.3 植被第24-31页
  2.1.4 水土流失第31-32页
 2.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理论思想评述第32-34页
  2.2.1 水土保持论第32-33页
  2.2.2 种树种草论第33页
  2.2.3 人口素质决定论第33页
  2.2.4 政治决定论第33-34页
  2.2.5 治理与开发关系论第34页
  2.2.6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论第34页
 2.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理论模式第34-38页
  2.3.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理论模式构建基础第34-35页
  2.3.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理论模式第35-38页
第三章 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第38-69页
 3.1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第38-40页
 3.2 生态环境重建的思路第40-42页
 3.3 生态环境重建的原则第42-43页
 3.4 生态环境重建的目标第43-44页
 3.5 黄土高原分区第44-46页
  3.5.1 长城风沙区第45页
  3.5.2 丘陵沟壑区第45-46页
  3.5.3 渭北高原区第46页
  3.5.4 关中平原区第46页
 3.6 生态环境重建中土地利用变化和粮食供需分析第46-65页
  3.6.1 土地利用变化第47-52页
  3.6.2 粮食生产现状分析第52-56页
  3.6.3 粮食需求前景分析第56-58页
  3.6.4 粮食供给前景分析第58-60页
  3.6.5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第60-62页
  3.6.6 退耕还林(草)的进程与粮食补助第62-65页
 3.7 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的技术对策第65-69页
  3.7.1 退耕还林(草)的最优模式第65-66页
  3.7.2 退耕还林草的支持技术对策第66-68页
  3.7.3 其它技术对策第68-69页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第69-72页
 4.1 主要结论第69-71页
 4.2 讨论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作者简介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58对妊娠早期山羊子宫局部细胞因子的调节及其与EPF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