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兰科菌根细胞学、生理学及菌根生化研究进展 | 第11-28页 |
1.成年兰菌根细胞学研究 | 第11-13页 |
2.兰科植物菌根生理学研究 | 第13-16页 |
3.菌根生化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第一章 金线莲组培中的激素效应 | 第28-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材料 | 第28页 |
·培养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 | 第28-31页 |
·芽分化的过程 | 第28-29页 |
·激素对芽增殖分化的影响 | 第29页 |
·激素对丛芽形成的影响 | 第29页 |
·激素对金线莲组培苗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成苗培养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诱导茎段腋芽、顶芽萌发新植株 | 第31-32页 |
·诱导原球茎萌发新植株 | 第32页 |
·人工栽植 | 第32-33页 |
4.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第二章 金线莲与菌根真菌共生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6-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 | 第37-38页 |
·不同培养基上菌一苗生长状态 | 第37页 |
·不同培养基上真菌对金线莲苗的影响 | 第37页 |
·接菌后金线莲组织学观察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促进金线莲生长发育的菌根真菌的筛选 | 第40-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培养及其菌来源 | 第40页 |
·共生培养基 | 第40-41页 |
·接种方法 | 第41页 |
·金线莲生长与增重的侧定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44页 |
·双重培养基筛选 | 第41页 |
·真菌与金线莲苗共培养时二者的生长状态 | 第41-43页 |
·金线莲有益真菌的筛选 | 第43页 |
·金线莲有益真菌的进一步确证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页 |
4.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四章 菌根真菌促进珍稀中草药金线莲生长发育的菌根结构研究 | 第4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2. 结果 | 第48-50页 |
·野生金线莲根的显微结构 | 第48页 |
·金线莲组培苗根、茎显微结构 | 第48页 |
·金线莲与真菌共培养过程中真菌形态变化 | 第48-49页 |
·菌根形成过程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参考文献 | 第51页 |
图版说明 | 第51-58页 |
第五章 菌根形成过程中金线莲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的细胞化学研究 | 第58-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2. 结果 | 第59-60页 |
·野生金线莲多糖、脂肪、蛋白组化定位 | 第59页 |
·金线莲纰培苗多糖、脂肪、蛋白组化定位 | 第59页 |
·多柑、脂肪、蛋白在菌根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第六章 金线莲菌根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66-77页 |
1. 材料方法 | 第66页 |
·植物材料 | 第66页 |
·菌株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页 |
2. 结果 | 第66-68页 |
·野生金线莲根的超微结构 | 第66-67页 |
·菌根形成过程超微结构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9页 |
图版说明 | 第69-77页 |
第七章 金线莲菌根形成过程中酶定位研究 | 第77-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植物材料 | 第77页 |
·方法 | 第77-78页 |
2. 结果 | 第78-79页 |
·酸性磷酸酶定位 | 第78页 |
·三磷酸腺苷酶(ATP酶)定位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图版说明 | 第80-86页 |
第八章 菌根真菌促生机制及菌苗共生过程中对金线莲苗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86-100页 |
1. 菌根形成过程中金线莲与菌根真菌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 第86-88页 |
2. 金线莲促生真菌的促生效果与其植物激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 第88-89页 |
3. 结果 | 第89-98页 |
4. 讨论 | 第9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九章 菌根形成过程中四种酶变化研究 | 第100-10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0页 |
·植物几丁酶活性测定材料 | 第100页 |
·同工醉电泳材料 | 第10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植物几丁酶活性测定 | 第100-101页 |
·植物与真菌过斌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01页 |
3. 结果 | 第101-105页 |
·几酶酶活检测结果 | 第101页 |
·同工酶电泳结果 | 第101-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十章 菌根形成过程中菌根差异蛋白研究 | 第108-114页 |
1. 材料 | 第108-109页 |
·物材料 | 第108页 |
·主要试剂 | 第108页 |
·电泳装置 | 第108页 |
·贮液 | 第108-109页 |
2. 方法 | 第109-110页 |
·可溶性蛋白提取 | 第109页 |
·第一向管状等电聚焦 | 第109页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109页 |
·染色 | 第109-110页 |
3. 结果 | 第110-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