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旗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程度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研究条件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5-18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5-16页 |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3 研究区中、新生代侵入岩特征 | 第18-47页 |
·布拉格序列 | 第19-28页 |
·布拉格单元 | 第19-26页 |
·斜井乌拉单元 | 第26-27页 |
·成因、成岩环境及时代 | 第27-28页 |
·哈日根台序列 | 第28-31页 |
·辉长岩 | 第28-29页 |
·石英闪长岩 | 第29-30页 |
·钾长花岗岩 | 第30-31页 |
·成因、成岩环境及时代讨论 | 第31页 |
·北大山序列 | 第31-36页 |
·北大山单元 | 第31-33页 |
·磨盘山单元 | 第33-35页 |
·成因及成岩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时代讨论 | 第36页 |
·乌兰序列 | 第36-43页 |
·大乌兰单元 | 第36-38页 |
·小乌兰单元 | 第38-40页 |
·潘家营子单元 | 第40-43页 |
·成因、成岩环境及时代 | 第43页 |
·努和亭沙拉单元 | 第43-44页 |
·脉岩 | 第44-47页 |
·超基性岩脉-基性岩脉 | 第45-46页 |
·中性岩脉 | 第46页 |
·酸性岩脉 | 第46-47页 |
4 研究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特征 | 第47-63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47-48页 |
·中生代火山岩 | 第47-48页 |
·新生代火山岩 | 第48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48-53页 |
·中生代火山岩 | 第48-53页 |
·新生代火山岩 | 第53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3-54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4-55页 |
·构造环境及成因分析 | 第55-59页 |
·火山岩相 | 第59-63页 |
·爆发相 | 第59-61页 |
·喷溢相 | 第61页 |
·侵出相 | 第61页 |
·火山通道相 | 第61-62页 |
·火山喷发-沉积相 | 第62-63页 |
5 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66页 |
·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65页 |
·褶皱构造 | 第63-64页 |
·断裂构造 | 第64-65页 |
·新生代构造 | 第65-66页 |
6 中、新生代岩浆特征与构造环境 | 第66-79页 |
·岩浆岩总体分布特征 | 第66页 |
·岩浆源特征 | 第66-67页 |
·岩石的演化 | 第67-72页 |
·矿物演化 | 第67-69页 |
·岩石结构演化 | 第69-70页 |
·岩石化学演化 | 第70-71页 |
·微量元素演化 | 第71-72页 |
·稀土元素 | 第72页 |
·构造环境指示意义 | 第72-79页 |
·常量元素特征与系列划分 | 第74-75页 |
·岩浆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与配分型式 | 第75-77页 |
·火山-岩浆作用的构造应力状态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A 研究区侵入岩分布图 | 第82-83页 |
附录B 研究区构造刚要图 | 第83-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