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板坯QM合同匹配与负荷分配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特点 | 第13-16页 |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热连轧精轧机组负荷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差分进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问题描述 | 第18-32页 |
·热轧QM合同的背景 | 第18页 |
·热轧QM合同的来源 | 第18-19页 |
·板坯与合同信息 | 第19-23页 |
·板坯信息 | 第19-22页 |
·热轧QM合同信息 | 第22-23页 |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流程 | 第23-27页 |
·无委托板坯期货配成率的计算 | 第23页 |
·挑选无委托板坯 | 第23页 |
·为挑选的无委托板坯编排轧制计划 | 第23-26页 |
·热轧QM合同聚类 | 第26-27页 |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的目标 | 第27-28页 |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的约束 | 第28-30页 |
·出钢记号匹配约束 | 第28页 |
·产线匹配约束 | 第28-29页 |
·宽度匹配约束 | 第29页 |
·在库时间匹配约束 | 第29页 |
·板坯轧制约束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热轧板坯QM合同匹配问题模型与算法 | 第32-48页 |
·无委托板坯期货配成率的计算公式 | 第32-34页 |
·板坯期货配成比例的计算 | 第32-33页 |
·无委托板坯可被消化为期货合同概率的计算 | 第33-34页 |
·无委托板坯期货配成率计算 | 第34页 |
·无委托板坯库存模型 | 第34-35页 |
·无委托板坯确定产线模型 | 第35-37页 |
·符号定义 | 第35-36页 |
·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热轧QM合同聚类优化模型 | 第37-38页 |
·符号定义 | 第37页 |
·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热轧QM合同聚类优化模型最优算法与证明 | 第38-41页 |
·最优算法与证明 | 第38-40页 |
·算法测试结果与比较 | 第40-41页 |
·热轧板坯QM合同自动优化匹配决策支持系统 | 第41-46页 |
·系统的功能层次 | 第41-42页 |
·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钢级分级表的维护与MOSAIC表的维护 | 第43-44页 |
·计算期货配成率 | 第44-45页 |
·选择板坯 | 第45页 |
·QM合同匹配清单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问题描述与模型 | 第48-62页 |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问题描述 | 第48-51页 |
·热连轧精轧机组设备描述 | 第48-50页 |
·热连轧精轧机组负荷分配描述 | 第50-51页 |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数学模型 | 第51-60页 |
·热连轧精轧过程模型 | 第52-58页 |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优化模型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问题的算法及改进 | 第62-78页 |
·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问题求解的整体框架 | 第62-63页 |
·差分进化算法的介绍 | 第63-66页 |
·差分进化算法的步骤 | 第63-64页 |
·差分进化算法的要素 | 第64-66页 |
·针对热连轧精轧负荷分配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改进 | 第66-73页 |
·初始种群的构造 | 第66页 |
·计算适应值函数 | 第66-70页 |
·变异操作 | 第70页 |
·自适应交叉操作 | 第70-71页 |
·选择操作 | 第71页 |
·带扰动的局部搜索 | 第71-73页 |
·算法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73-76页 |
·测试环境及算法参数配置 | 第73页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