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药用作物病虫害论文--木本作物病虫害论文

雷公藤角斑病菌的毒素提取及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0页
 1 雷公藤第11页
 2 雷公藤角斑病菌第11-12页
 3 真菌毒素研究进展第12-17页
   ·真菌毒素及分类第12-13页
   ·影响植物病原菌产毒的因素第13-14页
   ·毒素的制备第14-15页
   ·毒素理化性质的测定第15页
   ·毒素处理浓度和方法第15-16页
   ·毒素对寄主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第16-17页
 4 毒素的应用第17-18页
   ·抗病性能鉴定及抗性诱导第17页
   ·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第17-18页
   ·分类学的应用第18页
   ·其他用途第18页
 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及产生条件研究第20-29页
 1 供试材料第20-21页
   ·供试菌株和供试植物第20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0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20-21页
 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毒素原液的提取和制备第21页
   ·生物活性测定第21-22页
   ·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的影响第22页
   ·数据处理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生物活性测定第23-24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产毒的影响第24-2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的提取及稳定性测定第29-35页
 1 供试材料第29页
   ·供试菌株和供试植物第2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培养基第29页
 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的提取第29-30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的稳定性测定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的提取第31-33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的稳定性测定第33-3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4-35页
第四章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化学性质初步分析第35-40页
 1 供试材料第35-36页
   ·供试试剂第3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2 试验方法第36-38页
   ·分子量范围测定第36页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含毒滤液的蛋白质浓度第36-37页
   ·葸酮比色法测定含毒滤液中可溶性糖含量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分子量范围测定第38页
   ·含毒滤液蛋白质含量第38-39页
   ·含毒滤液可溶性糖含量第3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9-40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分子量范围测定第39页
   ·毒素原液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第39-40页
第五章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对雷公藤防御酶系的影响第40-49页
 1 供试材料第40页
   ·供试材料第40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0页
 2 试验方法第40-43页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培养与毒素原液的提取第40页
   ·毒素的处理第40页
   ·酶液的提取第40-41页
   ·活性测定第41-4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SOD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POD活性的影响第44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CAT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MDA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PAL活性的影响第4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6-49页
第六章 结语第49-54页
 1 结论第49-51页
 2 讨论第51-53页
 3 问题与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附图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景园林中竹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短葶山麦冬组织培养技术与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