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预期违约责任制度概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预期违约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2-14页 |
一、预期违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预期违约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预期违约责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14-17页 |
一、明示预期违约的确立 | 第14-16页 |
二、默示预期违约的确立 | 第16页 |
三、美国《统一商法典》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 预期违约责任制度的继受和发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预期违约的基本形态、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 | 第17-23页 |
一、预期违约的基本形态 | 第17页 |
二、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17-20页 |
三、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大陆法系中的相关制度——不安抗辩权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对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规定 | 第23-25页 |
一、不安抗辩权的产生 | 第23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不安抗辩权的立法例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不安抗辩权制度概述 | 第25-28页 |
一、不安抗辩权的概念 | 第25页 |
二、不安抗辩权的性质 | 第25-26页 |
三、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 第26-27页 |
四、设立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的比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责任制度 | 第30-47页 |
第一节 《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和特点 | 第30-36页 |
一、《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是两种制度的融合 | 第31-33页 |
二、《合同法》第94条和第108条的分析 | 第33-34页 |
三、《合同法》预期违约责任制度的特点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对《合同法》引入预期违约责任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合同法》预期违约责任制度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 | 第40-47页 |
一、预期违约中减轻损失原则的思考 | 第41-43页 |
二、预期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3-44页 |
三、预期违约的损害赔偿范围 | 第44-45页 |
四、关于"确切证据"、"合理期间"和"适当担保"的认定 | 第45-46页 |
五、明示预期违约"撤回"的成立要件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