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导论 | 第8-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2. 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回顾 | 第13-18页 |
| ·公共产品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4-15页 |
| ·集体行动理论 | 第15-16页 |
| ·农村公共产品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 ·农村公共产品的一般范畴 | 第16-17页 |
|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 3. 现行农田水利供给体制的形成 | 第18-24页 |
| ·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的农田水利恢复时期 | 第18页 |
| ·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田水利建设时期 | 第18-19页 |
|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农田水利建设的停滞时期 | 第19-20页 |
| ·20世纪90年代初农田水利建设体制的初步改革 | 第20-21页 |
| ·现行农田水利供给体制的形成 | 第21-24页 |
| 4.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 第24-29页 |
| ·改革成效 | 第24-25页 |
| ·现行农田水利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 ·“抽水竞赛”引起生态问题 | 第25-26页 |
| ·大、中型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利用 | 第26页 |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难度大 | 第26页 |
| ·市场化改革引起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对抗 | 第26-27页 |
| ·个体化农户与已有的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缺乏衔接 | 第27页 |
| ·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面临困难 | 第27-29页 |
| 5. 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 ·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 ·市场化改革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 第29-30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 第30页 |
| ·农地碎耕体制的制约 | 第30页 |
|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 | 第30-31页 |
| ·微观层面的村庄性质影响实施成效 | 第31-33页 |
| ·村庄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 ·不同村庄农民的行动逻辑 | 第32-33页 |
| 6. 农田水利供给体制的重构 | 第33-39页 |
| ·政府市场“双失灵”与公私合作 | 第33-34页 |
| ·公私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34-39页 |
| ·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 | 第34-35页 |
| ·建立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合作组织 | 第35-36页 |
| ·设计、实施和监督一套规则——合作的基础 | 第36-37页 |
| ·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