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第一章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 1 诱导的防御蛋白 | 第9-10页 |
| 2 诱导的代谢产物 | 第10-11页 |
| 3 诱导的防御信号 | 第11-12页 |
| 4 诱导的信号途径 | 第12页 |
| 5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的影响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昆虫与植物关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 cDNA 芯片技术 | 第14-15页 |
| 2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 第15页 |
| 3 mRNA 差异显示技术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展望 | 第17-18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8-50页 |
| 第一章 蛋白提取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18-2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19页 |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19-2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TCA/丙酮沉淀法 | 第20-21页 |
| ·Tris-饱和酚抽提法 | 第21-22页 |
| ·PEG 提取法 | 第22页 |
| ·Bradford 法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 第22-23页 |
| ·蛋白质样品的 SDS-PAGE 分析 | 第23-2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 ·不同方法提取蛋白在SDS-PAGE 胶中的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三种提取蛋白方法提取产率和重复性分析比较 | 第24-26页 |
| ·两种蛋白裂解液的溶解产率和SDS-PAGE 分析比较 | 第26-27页 |
| 4 讨论 | 第27-29页 |
| ·蛋白提取的SDS-PAGE 分析 | 第27页 |
| ·Tris-饱和酚提取蛋白方法的有效性 | 第27-28页 |
| ·蛋白水化液的优化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甜菜夜蛾胁迫下拟南芥差异蛋白质组学 | 第29-5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 ·供试昆虫 | 第29页 |
| ·主要仪器材料 | 第29页 |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 ·拟南芥蛋白质的提取 | 第30页 |
| ·全蛋白质样品的双向电泳(2-DE) | 第30-33页 |
| ·水化 | 第30-31页 |
|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 第31页 |
| ·IPG 胶条的平衡 | 第31页 |
| ·第二向SDS-PAGE | 第31-32页 |
| ·银染显色 | 第32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32-33页 |
| ·双向电泳凝胶图像分析 | 第33-36页 |
| ·2-DE 凝胶图像分析 | 第33页 |
| ·蛋白点检测(spot detection) | 第33-34页 |
| ·标准化凝胶(normalizing gels) | 第34-35页 |
| ·蛋白点匹配(spot matching) | 第35-36页 |
| ·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鉴定 | 第36-38页 |
| ·质谱样品制备 | 第36-37页 |
| ·胰酶解肽段混合物的MALDI-TOF-MS 检测 | 第37页 |
| ·肽序列分析(MS-MS) | 第37页 |
| ·数据库查询 | 第37-38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46页 |
| ·甜菜夜蛾胁迫条件下拟南芥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38-40页 |
| ·甜菜夜蛾胁迫条件下差异蛋白质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 ·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质谱鉴定结果 | 第41-44页 |
| ·甜菜夜蛾取食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44-45页 |
| ·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50页 |
| ·银染染色方法的的注意事项 | 第46-47页 |
| ·昆虫取食诱导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蛋白与植物抗虫性的关系 | 第47-50页 |
| ·昆虫取食胁迫相关蛋白 | 第47-48页 |
| ·逆境胁迫相关蛋白 | 第48页 |
| ·其它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1 植物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优化 | 第50页 |
| 2 拟南芥应答昆虫取食胁迫差异蛋白的鉴定和分析 | 第50页 |
| 3 差异蛋白质功能分类和细胞内定位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 附录 | 第61-68页 |
| 摘要 | 第68-70页 |
| 英文摘要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 CURRICULUM VITAE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