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以上海为例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5-18页
  一、城市发展必然要求进行城市更新第15-16页
  二、上海近20年来的城市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16-17页
  三、城市更新面临诸多问题第17-18页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20页
  一、研究问题第18-19页
  二、概念界定第19-20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0-25页
  一、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3页
  四、研究意图再论第23-25页
第二章 城市更新与社会排斥研究的理论进展第25-53页
 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理论第25-43页
  一、定义及分类第25-28页
  二、理论演进第28-31页
  三、城市更新的模型第31-36页
  四、城市更新的实践——以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为例第36-40页
  五、对西方城市更新理论演变的总结第40-41页
  六、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现状与评述第41-43页
 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第43-53页
  一、理论背景与渊源第43-44页
  二、社会排斥的内涵第44-47页
  三、社会排斥的维度与测量第47-50页
  四、导致社会排斥的因素第50页
  五、国内社会排斥研究状况与评述第50-53页
第三章 上海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政策变迁第53-81页
 第一节 解放前旧住区的形成与城市更新的实践第53-57页
  一、上海旧住区的形成和发展第53-56页
  二、解放前城市更新的政策与实践第56-57页
 第二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第57-68页
  一、解放初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状况第57页
  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第57-58页
  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旧城改造实践第58-65页
  四、典型案例——曹杨新村与藩瓜弄第65-68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更新实践第68-75页
  一、1978年至1990年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第68-70页
  二、1991-2000年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第70-73页
  三、2000年之后的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第73-75页
 第四节 现存旧居住区的社会经济概况第75-81页
  一、旧住区房屋的数量及基本形态第75-78页
  二、社会排斥的高风险人群——旧住区居民概况第78-79页
  三、“类贫民窟”——被排斥的空间第79-81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更新政策分析第81-99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房屋拆迁政策概况第81-84页
 第二节 拆迁补偿制度分析第84-99页
  一、房屋拆迁性质的规定第84-87页
  二、公众参与状况分析第87-90页
  三、补偿安置政策的分析第90-94页
  四、强制拆迁制度第94-95页
  五、救济制度分析第95-99页
第五章 城市更新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以JQ新城安置基地为例第99-146页
 第一节 概况第99-102页
  一、GC镇概况第99-100页
  二、JQ新城概况第100-101页
  三、签约率、入住率现状第101-102页
 第二节 JQ新城动迁居民的基本特征第102-110页
  一、动迁居民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第102-109页
  二、对JQ新城动迁居民的总体判断第109-110页
 第三节 新居住空间内的境遇分析第110-146页
  一、劳动力市场参与状况考察第110-121页
  二、基本公共服务状况考察第121-130页
  三、机动性状况考察第130-138页
  四、社会资本状况考察第138-146页
第六章 城市更新政策的宏观效应分析——社会空间极化的风险第146-169页
 第一节 社会空间与社会空间极化第146-153页
  一、从空间到社会空间第146-149页
  二、社会空间的内涵第149页
  三、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经典模式第149-152页
  四、社会空间极化第152-153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空间的演变第153-159页
  一、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第153-156页
  二、旧城区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第156-159页
 第三节 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排斥第159-169页
  一、上海社会性住宅的空间分布第159-161页
  二、中低收入阶层聚居区的空间置换第161-163页
  三、内城绅士化与环外环线贫困带——空间极化的可能趋势第163-165页
  四、空间失配第165-169页
第七章 政策过程中的多元主体——社会排斥的动力机制分析第169-185页
 第一节 城市政府第169-175页
  一、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压力第169-170页
  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冲动第170-172页
  三、对城市更新的片面理解第172-173页
  四、城市规划第173-175页
 第二节 地方政府第175-178页
  一、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差异第176-177页
  二、乡镇基层政府的能力不足第177页
  三、对本地人的保护第177-178页
 第三节 市场力量第178-180页
  一、利润最大化逻辑主导的市场力量第178-179页
  二、“搭便车”——市场力量的另一种诠释第179-180页
 第四节 个体选择第180-185页
  一、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动迁选择第180-183页
  二、福利依赖者第183-185页
第八章 政策评估、讨论与结论:政策范式演变与社会排斥第185-205页
 第一节 社会排斥框架内的政策评估第185-188页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模型设立第185-187页
  二、评估结果第187-188页
 第二节 中国发展政策范式的演变第188-196页
  一、政策范式的概念与内涵第188-189页
  二、中国发展政策范式的演变:从“赶超”到“以人为本”第189-193页
  三、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演变:从再分配型到发展型社会政策第193-196页
 第三节 城市更新政策范式与政策再评价第196-202页
  一、城市更新的政策范式变迁第196-198页
  二、城市更新与社会排斥的产生——一个社会政策学的讨论第198-202页
 第四节 主要发现与结论第202-205页
第九章 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05-216页
 第一节 政策建议第205-213页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立法第205-207页
  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第207页
  三、创新财政转移支付,实行区域间利益补偿第207-208页
  四、加强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保证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第208页
  五、加强就业培训,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融合第208-209页
  六、严格落实规划,完善动迁安置住宅的选址第209-210页
  七、阶层混居的可能性探讨第210-213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第213-216页
  一、研究不足第213-214页
  二、研究展望第214-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36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236-237页
后记第237-239页

论文共2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下一篇:阶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