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1页 |
1.1 金属磷酸盐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1.1 磷酸盐发光材料 | 第13-14页 |
1.1.2 磷酸盐抗菌材料 | 第14-15页 |
1.1.3 磷酸盐锂电池材料 | 第15-16页 |
1.1.4 磷酸盐催化有机合成 | 第16-18页 |
1.1.5 磷酸盐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磷酸盐合成方法研究 | 第19-28页 |
1.2.1 水热法 | 第19-22页 |
1.2.2 固相反应法 | 第22-24页 |
1.2.3 溶胶凝胶法 | 第24-25页 |
1.2.4 微波法 | 第25-28页 |
1.3 微波法合成其他材料的研究 | 第28-37页 |
1.3.1 制备金属离子 | 第29-30页 |
1.3.2 制备金属氧化物 | 第30-31页 |
1.3.3 制备金属硫族化合物 | 第31-34页 |
1.3.4 制备分子筛和介孔材料 | 第34-3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37-39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4.3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1页 |
第二章 微波法制备磷酸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1-92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51-53页 |
2.2.2 磷酸钴的制备 | 第53-54页 |
2.2.3 磷酸钴的表征 | 第54页 |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54-56页 |
2.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6-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86页 |
2.3.1 磷酸钴的表征 | 第59-67页 |
2.3.2 影响花球形磷酸钴生长因素讨论 | 第67-72页 |
2.3.3 磷酸钴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2-74页 |
2.3.4 花球形磷酸钴光催化降解RhB条件优化 | 第74-80页 |
2.3.5 花球形磷酸钴催化稳定性的研究 | 第80-81页 |
2.3.6 花球形磷酸钴光催化降解不同染料的研究 | 第81-83页 |
2.3.7 花球形磷酸钴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的研究 | 第83-8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第三章 微波法制备羟基磷酸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92-132页 |
3.1 引言 | 第92-9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3-97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93-94页 |
3.2.2 米粒状羟基磷酸铜的制备 | 第94-95页 |
3.2.3 羟基磷酸铜的表征 | 第95页 |
3.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95-96页 |
3.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96-9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28页 |
3.3.1 羟基磷酸铜的表征 | 第97-101页 |
3.3.2 影响米粒状羟基磷酸铜生长因素讨论 | 第101-114页 |
3.3.3 Cu_2(OH)PO_4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 第114-115页 |
3.3.4 Cu_2(OH)PO_4光催化降解MB条件优化 | 第115-121页 |
3.3.5 Cu_2(OH)PO_4的催化稳定性研究 | 第121-123页 |
3.3.6 Cu_2(OH)PO_4光催化降解不同染料的研究 | 第123-125页 |
3.3.7 Cu_2(OH)PO_4光催化降解MB机理的研究 | 第125-1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微波法制备磷酸锆钴及其应用研究 | 第132-162页 |
4.1 引言 | 第13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32-135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132-133页 |
4.2.2 线团状磷酸锆钴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4.2.3 磷酸锆钴的表征 | 第134页 |
4.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134-135页 |
4.2.5 吸波性能测试 | 第13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58页 |
4.3.1 磷酸锆钴的表征 | 第135-141页 |
4.3.2 影响线团状磷酸锆钴生长因素讨论 | 第141-146页 |
4.3.3 线团状磷酸锆钴形成机理讨论 | 第146-150页 |
4.3.4 磷酸锆钴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50-154页 |
4.3.5 磷酸锆钴吸波性能研究 | 第154-1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5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62-164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64-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