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第10-26页
 第一节 郫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第10-12页
 第二节 农村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第12-20页
  一、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新特点第12-14页
  二、近郊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以郫县为例)第14-20页
 第三节 郫县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状况及趋势第20-23页
  一、非农企业金融需求的主要状况第20页
  二、涉农企业及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第20-23页
 第四节 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6页
  一、金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有效需求第23页
  二、涉农企业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不对称第23-24页
  三、金融机构自身服务不到位是需求方“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24-26页
第二章 近郊农村信用社内部环境分析第26-33页
 一、郫县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第26页
 二、郫县农村信用社的资源状况第26-28页
 三、郫县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状况第28页
 四、郫县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分析第28-33页
第三章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分析第33-41页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优势分析第33-35页
  一、农村信用社了解农村市场,具有人缘、地缘优势第33-34页
  二、经营机制灵活、低交易成本、决策速度快第34页
  三、网点多而且面广的优势第34页
  四、相关支持性产业优势第34页
  五、政府因素优势第34-35页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经营劣势分析第35-37页
  一、历史包袱沉重第35页
  二、农村信用社品牌认知度较差第35页
  三、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品种单一第35-36页
  四、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零售银行业务营销体系第36页
  五、业务人员素质低下是农村信用社无法回避的发展障碍第36页
  六、业务经营缺乏创新, 服务手段落后第36页
  七、规模效应难以发挥, 整体优势难以体现第36-37页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机会分析第37-38页
  一、发展的政策机遇第37页
  二、农村城市化进程为农村信用社带来发展机遇第37页
  三、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第37-38页
 第四节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威胁分析第38-41页
  一、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第38-39页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第39页
  三、供应商与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威胁第39页
  四、替代品的替代威胁第39-40页
  五、农村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信用社的威胁第40-41页
第四章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战略选择第41-51页
 第一节 对市场定位的认识第41-43页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基本原则第43-44页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原则第43页
  二、按照市场价值取向引导市场定位原则第43页
  三、盈利性原则第43页
  四、遵循分散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原则第43-44页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步骤第44-46页
  一、确认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优势第44-45页
  二、准确地选择相对竞争优势第45-46页
  三、沟通及传达选好的定位第46页
 第四节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选择第46-51页
  一、社区金融的基本特征第46-47页
  二、定位为社区金融的比较优势第47-49页
  三、社区金融的主要目标市场第49-51页
第五章 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实现市场定位的路径第51-58页
 第一节 积极发展特色业务第51-53页
  一、大力发展小额农贷第51-52页
  二、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第52页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第52页
  四、加大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合服务力度第52-53页
 第二节 改革产权制度和调整组织结构第53-55页
  一、以明晰产权为中心,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第53页
  二、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第53-55页
 第三节 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第55-56页
  一、充分认识加强内控建设的重要性第55页
  二、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55页
  三、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第55-56页
 第四节 强化人力资源建设完善内部绩效考核第56-58页
  一、以人为本,变革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第56页
  二、完善绩效考核,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第56-57页
  三、完善中层员工的激励机制第57页
  四、协调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第57页
  五、构建农村信用社独有的企业文化第57-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分析及管理
下一篇:有限合伙制和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