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我国生态旅游区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 ·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 第11-12页 |
| ·以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 第12-13页 |
|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 ·森林公园的定义 | 第13-14页 |
| ·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异同 | 第14-15页 |
| ·森林公园的类型 | 第15-16页 |
|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生态旅游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旅游规划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 | 第19-21页 |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21-24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 ·气候特征 | 第24页 |
| ·水文条件 | 第24-25页 |
| ·动植物资源概况 | 第25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5-26页 |
| ·历史沿革 | 第26页 |
| ·文化环境 | 第26-27页 |
| 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27-3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 ·原始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28页 |
| ·景观类型划分 | 第28-29页 |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处理与分析 | 第29-38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56页 |
|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类型斑块特征 | 第38-42页 |
| ·景观类型斑块面积特征 | 第38-39页 |
| ·景观类型斑块密度特征 | 第39-40页 |
| ·景观类型周长特征 | 第40-41页 |
| ·景观类型斑块分离度分析 | 第41-42页 |
| ·景观类型破碎化特征 | 第42页 |
|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 第42-48页 |
| ·景观类型数量特征变化 | 第42-45页 |
| ·斑块形状变化 | 第45-46页 |
| ·斑块分离度的变化 | 第46-47页 |
| ·景观总体格局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48-56页 |
| ·单因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48-52页 |
| ·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5 结论、建议与后续研究 | 第56-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建议 | 第57-58页 |
|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58-60页 |
| ·研究基础数据与尺度的统一 | 第58页 |
| ·源、阻力因子及其权重与阻力值对景观安全格局的影响 | 第58页 |
| ·景点可达性与赏景范围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