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4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 | 第14-24页 |
·盆地构造演化简史 | 第15-16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6-18页 |
·延长组地层划分 | 第18-21页 |
·延长组湖泊三角洲与石油分布特点 | 第21-24页 |
第2章 储层沉积学特征 | 第24-49页 |
·主要储集砂岩体特征 | 第24-25页 |
·主要储集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25-35页 |
·长8储集砂岩 | 第25-27页 |
·长6储集砂岩 | 第27-29页 |
·长4+5储集砂岩 | 第29-31页 |
·长3储集砂岩 | 第31-33页 |
·长2储集砂岩 | 第33-35页 |
·延长组孔隙类型的划分 | 第35-43页 |
·裂缝 | 第35-37页 |
·微观孔隙 | 第37-43页 |
·延长组主要储集层的物性与孔隙组合 | 第43-49页 |
·长8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 | 第43页 |
·长6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 | 第43-45页 |
·长4+5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 | 第45-46页 |
·长3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 | 第46-47页 |
·长2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 | 第47-49页 |
第3章 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 第49-105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49-83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50-53页 |
·胶结作用 | 第53-75页 |
·溶蚀作用 | 第75-80页 |
·交代作用 | 第80-83页 |
·延长组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83-86页 |
·成岩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87-96页 |
·长8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 | 第89-91页 |
·长6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 | 第91-93页 |
·长4+5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 | 第93-94页 |
·长3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 | 第94-95页 |
·长2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 | 第95-96页 |
·储集层成岩相的分类及特征 | 第96-105页 |
·黑云母(或铁泥质)强压实相 | 第96-97页 |
·碳酸盐胶结相 | 第97-98页 |
·自生绿泥石胶结相 | 第98页 |
·绿泥石薄膜剩余孔隙相 | 第98-99页 |
·绿泥石薄膜剩余孔—粒间溶孔发育相 | 第99页 |
·绿泥石薄膜剩余孔—长石溶蚀相 | 第99-100页 |
·长石溶蚀相 | 第100-101页 |
·高岭石胶结相 | 第101页 |
·浊沸石胶结相 | 第101页 |
·浊沸石、长石溶蚀相 | 第101-105页 |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