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3-23页 |
·核测井技术及其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8页 |
·测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页 |
·地层岩石性质和测井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核测井技术及其主要应用 | 第14-16页 |
·γ测井(总量型自然γ测井、能谱型自然γ测井) | 第15页 |
·γ-γ测井(密度测井) | 第15页 |
·中子孔隙度测井和核磁感应测井 | 第15-16页 |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钻孔γ场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γ测井分层解释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γ测井及其分层解释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特点 | 第19-23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1页 |
·主要特色和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钻孔γ场的正反演理论基础 | 第23-56页 |
·钻孔γ场理论计算的基本公式 | 第23-34页 |
·点源γ场 | 第23-24页 |
·球坐标系下的钻孔γ场积分表达通式 | 第24-25页 |
·矿层边界点的钻孔γ场场强计算公式 | 第25-34页 |
·矿层边界点的直孔γ场场强计算公式 | 第26-28页 |
·矿层边界点的斜孔γ场场强计算公式 | 第28-34页 |
·互换原理在钻孔γ场计算中的应用 | 第34-42页 |
·矿层中心点的γ场场强计算 | 第36-38页 |
·直孔矿层中心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37页 |
·斜孔矿层中心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37页 |
·饱和矿层中心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37-38页 |
·井轴任意点的γ场场强计算 | 第38-40页 |
·直孔任意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39页 |
·斜孔任意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39-40页 |
·线状探测器测量时的钻孔γ场场强计算 | 第40-42页 |
·探测器长度小于矿层厚度时的矿层中心点γ场场强计算公式 | 第40-41页 |
·探测器长度大于矿层厚度时的矿层中心点γ场场强计算公式 | 第41页 |
·线状探测器测量时的矿层中心点γ场场强统一表达式 | 第41-42页 |
·线状探测器测量的饱和矿层中心点的场强计算公式 | 第42页 |
·分层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42-53页 |
·地质脉冲函数 | 第43-50页 |
·地质脉冲函数的概念及其表达通式 | 第43-45页 |
·点状探测器直孔γ场的地质脉冲函数 | 第45-46页 |
·线状探测器直孔γ场的地质脉冲函数 | 第46-47页 |
·点状探测器斜孔γ场的地质脉冲函数 | 第47-48页 |
·线状探测器斜孔γ场的地质脉冲函数 | 第48页 |
·钻孔γ场地质脉冲函数的近似计算公式 | 第48-50页 |
·形态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 第50-53页 |
·形态系数的传统定义法 | 第50-51页 |
·形态系数的地质脉冲函数定义法 | 第51-52页 |
·γ场形态系数的计算 | 第52-53页 |
·描述钻孔γ场的两个基本方程 | 第53-56页 |
·描述钻孔γ场的第一基本方程 | 第53-54页 |
·描述钻孔γ场的第二基本方程 | 第54-56页 |
第3章 实用地质脉冲函数与实用形态系数 | 第56-73页 |
·实用地质脉冲函数 | 第56-65页 |
·实用地质脉冲函数的建立 | 第56-59页 |
·实用地质脉冲函数的直接求法 | 第59-60页 |
·实用地质脉冲函数的误差与含量计算中的负值 | 第60-65页 |
·矿层边界外的解释含量偏低(出现负含量) | 第64页 |
·矿层边界内的解释含量偏高(出现含量峰) | 第64-65页 |
·实用形态系数 | 第65-66页 |
·实用形态系数的建立 | 第65-66页 |
·实用形态系数的误差 | 第66页 |
·特征参数α的性质 | 第66-73页 |
·视特征参数α | 第66-67页 |
·影响特征参数α的若干因素 | 第67-71页 |
·探测器长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岩(矿)层密度的影响 | 第69页 |
·井径的影响 | 第69页 |
·套管、泥浆及仪器外壳附加吸收的影响 | 第69-70页 |
·矿层厚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特征参数α对矿层线储量的影响 | 第71页 |
·特征参数α对分层能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第4章 总量型γ测井反褶积分层解释法 | 第73-94页 |
·连续信号反褶积运算的数学基础 | 第73-78页 |
·傅立叶变换对与频谱分析 | 第73-75页 |
·信号滤波的频率域表达式 | 第74页 |
·信号滤波的空间域表达式与褶积运算 | 第74-75页 |
·连续信号的离散化与取样定理 | 第75-76页 |
·连续信号的离散化 | 第75页 |
·取样定理一 | 第75-76页 |
·取样定理二 | 第76页 |
·离散信号恢复成连续信号及其误差的定性分析 | 第76-78页 |
·离散信号恢复成连续信号 | 第76-77页 |
·γ测井照射量率曲线(或含量曲线)离散取样产生的误差 | 第77-78页 |
·反褶积法的含量计算公式 | 第78-85页 |
·反地质脉冲函数及其含量计算 | 第78-79页 |
·实用反地质脉冲函数(实用反滤波器) | 第79-80页 |
·反褶积法含量计算公式 | 第80-83页 |
·三点式反褶积法含量计算公式 | 第80页 |
·多点式反褶积法含量计算公式 | 第80-83页 |
·反褶积法的误差分析 | 第83-85页 |
·含量计算公式的截断误差 | 第83-84页 |
·特征参数α偏小产生的负值含量 | 第84-85页 |
·特征参数α的现场测定方法 | 第85-88页 |
·利用判别因子法求取特征参数α | 第85-87页 |
·判别因子E法 | 第85-86页 |
·相对判别因子法 | 第86-87页 |
·利用测井曲线斜率求取特征参数α | 第87-88页 |
·两点斜率法 | 第87页 |
·多点斜率法 | 第87页 |
·作图法 | 第87-88页 |
·反褶积法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有关问题 | 第88-89页 |
·底数和负值的处理 | 第88-89页 |
·相对判别因子法的软件流程图 | 第89页 |
·反褶积法计算实例 | 第89-94页 |
·薄矿层的解释结果 | 第90-91页 |
·薄矿夹层的解释结果 | 第91页 |
·倾斜薄矿层的解释结果 | 第91-94页 |
第5章 形态系数型分层解释法 | 第94-118页 |
·形态系数型分层解释法概述 | 第94-101页 |
·钻孔γ场"第二基本方程"的简化 | 第94-96页 |
·形态系数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参数确定方法 | 第96-101页 |
·基于钻孔γ场理论的形态系数a_k计算公式 | 第96-101页 |
·基于特征参数α的实用形态系数a_k确定方法 | 第101页 |
·差值迭代法和比值迭代法 | 第101-106页 |
·迭代法的计算步骤 | 第101-104页 |
·迭代法的分层解释实例 | 第104-106页 |
·数字信号法 | 第106-114页 |
·数字信号的褶积运算 | 第106-108页 |
·数字信号的频谱分析 | 第106页 |
·褶积运算的离散取样及其离散褶积运算 | 第106-107页 |
·数字信号滤波与离散褶积定理 | 第107-108页 |
·离散反滤波器a_k与数字信号法含量计算通式 | 第108-109页 |
·数字信号法含量计算通式的简化 | 第109页 |
·精确三点式反褶积算子 | 第109-110页 |
·数字信号法中滤波函数的截断误差 | 第110-113页 |
·加长滤波函数算子长度减小截断误差 | 第110-111页 |
·滤波函数与反滤波函数的算子长度对分层解释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数字信号法的分层解释实例 | 第113-114页 |
·逆矩阵法 | 第114-116页 |
·各类分层解释方法的解释实例比较 | 第116-118页 |
第6章 能谱型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初步研究 | 第118-125页 |
·能谱型γ测井定量解释的基本原理 | 第118-119页 |
·能谱型γ测井曲线的分离解释 | 第119-125页 |
·能谱型γ测井曲线的传统分离方法 | 第120页 |
·能谱型γ测井曲线的分层解释方法 | 第120-125页 |
·基于单元层的能谱型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 | 第121-122页 |
·基于反褶积的能谱型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 | 第122-124页 |
·能谱型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的等效含量方程组 | 第124-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清单 | 第132-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