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业主委员会的历史考察 | 第13-23页 |
一、业主委员会的产生背景 | 第13-17页 |
(一) 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 第13-15页 |
(二) 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 第15-16页 |
(三) 公民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 | 第16页 |
(四) 物业管理的兴起 | 第16-17页 |
二、业主委员会的内涵和权力来源 | 第17-20页 |
(一) 业主委员会的内涵和特征 | 第17-19页 |
(二) 业主委员会的权力来源 | 第19-20页 |
三、业主委员会的功能 | 第20-23页 |
(一) 业主委员会是维护业主权利的重要组织形式 | 第20-21页 |
(二)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纠纷的调节器 | 第21-22页 |
(三)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自治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业主委员会的制度框架分析 | 第23-38页 |
一、业主委员会制度框架构建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一) 业主与业主委员会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3-24页 |
(二) 业主委员会的自组织治理 | 第24-27页 |
(三) 业主委员会的非政府组织性质 | 第27-28页 |
二、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内部管理框架 | 第28-33页 |
(一)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保障 | 第28-30页 |
(二) 业主委员会的组织保障 | 第30-31页 |
(三) 业主委员会的经费保障 | 第31-32页 |
(四) 业主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 第32-33页 |
三、业主委员会的外部制度框架 | 第33-38页 |
(一)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模式:协作而不对立 | 第33-35页 |
(二) 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模式:互补而不替代 | 第35-36页 |
(三) 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引导而不干预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苏州吴中区“美之国”小区的个案分析 | 第38-55页 |
一、案例选取缘由 | 第38页 |
二、“美之国”小区物管风波的历史考察 | 第38-43页 |
(一) “美之国”小区物管风波始末 | 第38-40页 |
(二) “美之国”小区物管风波剖析 | 第40-43页 |
三、“美之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现状 | 第43-51页 |
(一) “美之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内部管理 | 第43-46页 |
(二) “美之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外部环境 | 第46-51页 |
四、完善“美之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对策 | 第51-55页 |
(一) 明确赋予其诉讼主体资格 | 第52页 |
(二) 加强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互动 | 第52-53页 |
(三) 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收益权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