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发展进程简述 | 第10-16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完全无救济时期 | 第10-11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相对无救济时期 | 第11-12页 |
(三)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迅速发展时期 | 第12-16页 |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6-24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缺乏高效力的法律基础 | 第16-17页 |
(二) 立案难、救济成本高 | 第17-19页 |
(三)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狭窄 | 第19-20页 |
(四) 行政诉讼对原告资格要求过严 | 第20-21页 |
(五)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体内容不清给救济带来困境 | 第21-22页 |
(六)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制范围狭窄 | 第22-23页 |
(七) 不公开审理制度缺失 | 第23页 |
(八) 陈旧思想观念对政府信息公开救济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 | 第23-24页 |
三、各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主要制度简介 | 第24-29页 |
(一) 行政救济 | 第24-27页 |
(二) 司法救济 | 第27页 |
(三) 违宪审查救济 | 第27-29页 |
四、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构想 | 第29-39页 |
(一) 确立知情权的宪法保护,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层级 | 第31-32页 |
(二) 协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 第32-33页 |
(三)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33-34页 |
(四)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救济提出主体的范围 | 第34-35页 |
(五) 使政府信息公开实体法内容明确化 | 第35-36页 |
(六)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规制的范围 | 第36页 |
(七) 建立反政府信息公开救济案件的不公开审理与审查制度 | 第36-37页 |
(八) 建立信息公开委员会 | 第37-38页 |
(九) 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消除陈旧思想观念的不利影响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