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3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生态水文过程 | 第23-30页 |
·生态水文模型 | 第30-31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33-42页 |
·流域本底调查 | 第33-35页 |
·流域地形信息获取 | 第33页 |
·流域土壤特性测定 | 第33-35页 |
·气象特征监测 | 第35-36页 |
·自动气象观测 | 第35-36页 |
·水面蒸发观测 | 第36页 |
·植被特征调查 | 第36-37页 |
·叶面积指数测定 | 第36页 |
·枯落物测定 | 第36-37页 |
·植被冠层截持 | 第37页 |
·林冠穿透降水量 | 第37页 |
·树干茎流 | 第37页 |
·灌木冠层下的穿透降雨 | 第37页 |
·蒸散测定 | 第37-40页 |
·华北落叶松蒸腾 | 第37-39页 |
·沙棘蒸腾 | 第39页 |
·林下和草地植被及土壤的蒸散 | 第39-40页 |
·土壤水分及其动态 | 第40-41页 |
·土壤体积含水率 | 第40-41页 |
·土壤水势测定 | 第41页 |
·径流测定 | 第41-42页 |
·坡面径流 | 第41页 |
·河道径流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及试验流域概况 | 第42-56页 |
·六盘山区概况 | 第42-43页 |
·叠叠沟小流域概况 | 第43-51页 |
·流域地形 | 第44-47页 |
·流域土壤 | 第47页 |
·流域植被 | 第47-51页 |
·典型研究样地特征 | 第51-54页 |
·研究期间降水输入 | 第54-56页 |
·降水强度特征 | 第54页 |
·降水的年内变化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流域土壤特征分析 | 第56-69页 |
·叠叠沟小流域土厚特征 | 第56-60页 |
·土壤厚度样点的初步统计 | 第56-57页 |
·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厚度差异 | 第57-58页 |
·土壤厚度在不同地形因子下的统计特征 | 第58-60页 |
·土壤厚度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0页 |
·叠叠沟小流域石砾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60-67页 |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样点土壤厚度分布 | 第61-62页 |
·石砾含量随坡向的变化 | 第62-63页 |
·石砾含量随坡位的变化 | 第63-64页 |
·土壤石砾含量的土壤深度变化 | 第64-65页 |
·石砾体积含量的土壤深度变化模型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样地植被冠层截留特征 | 第69-82页 |
·华北落叶松单株冠下穿透雨 | 第69-7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69页 |
·试验布设 | 第69-70页 |
·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华北落叶松林地冠层截留 | 第75-78页 |
·华北落叶松树干茎流 | 第75-76页 |
·林地冠层截留 | 第76-77页 |
·冠层截留模型 | 第77-78页 |
·灌木、草本冠层截留 | 第78-80页 |
·灌木冠层截留 | 第78-79页 |
·草本截持容量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植被枯落物生态水文研究 | 第82-93页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82-83页 |
·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和持水过程分析 | 第83-86页 |
·枯落物持水能力 | 第83-84页 |
·枯落物持水过程 | 第84-86页 |
·自然状态下华北落叶松枯落物持水和蒸发 | 第86-91页 |
·自然状态下华北落叶松枯落物持水 | 第86-87页 |
·自然状态下华北落叶松枯落物蒸发 | 第87-90页 |
·华北落叶松林内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动态变化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华北落叶松和沙棘蒸腾特征 | 第93-104页 |
·水面(潜在)蒸发 | 第93-94页 |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特征 | 第94-99页 |
·典型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日变化 | 第95-97页 |
·降雨前后晴天条件下树干液流日变化比较 | 第97-98页 |
·连续无雨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比较 | 第98-99页 |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通量的季节变化 | 第99-101页 |
·沙棘蒸腾特征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坡地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 第104-113页 |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104-107页 |
·试验设计 | 第105-106页 |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 第106-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稳渗速率比较 | 第107-108页 |
·天然草地不同坡向的土壤稳渗速率比较 | 第108页 |
·不同坡位的土壤稳渗速率比较 | 第108-109页 |
·不同坡度范围对土壤稳渗速率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土壤稳渗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九章 坡面样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113-126页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113-1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3-114页 |
·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114-115页 |
·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水势季节变化及干旱分期 | 第115-117页 |
·华北落叶松林地垂直层次上的土壤水分利用分析 | 第117-119页 |
·气象因子对华北落叶松林地内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 | 第120-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十章 坡面样地水量平衡及流域径流特征分析 | 第126-137页 |
·不同植被样地水分平衡分析 | 第126-130页 |
·流域径流特征分析 | 第130-135页 |
·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 第130-133页 |
·地震对小流域径流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十一章 BROOK90 模型参数率定及检验 | 第137-157页 |
·模型简介 | 第137-143页 |
·植被截持 | 第138页 |
·蒸散 | 第138-140页 |
·径流及土壤水分运动 | 第140-142页 |
·模型参数及输入、输出 | 第142-143页 |
·模型参数率定 | 第143-152页 |
·模型检验 | 第152-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十二章 应用BROOK90 模型模拟的植被水文影响 | 第157-172页 |
·不同植被变化的坡面水文影响 | 第157-165页 |
·不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变为沙棘或华北落叶松林 | 第158-160页 |
·不同降水条件下沙棘灌丛变为草地或华北落叶松 | 第160-162页 |
·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变为草地或沙棘灌丛 | 第162-164页 |
·不同降水条件下各植被类型的水文影响 | 第164-165页 |
·不同坡向条件下植被坡面水文影响 | 第165-166页 |
·不同坡度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坡面水文影响 | 第166-167页 |
·不同土壤厚度条件下植被坡面水文影响 | 第167-169页 |
·不同初始土壤水势下华北落叶松林地水文影响 | 第169-170页 |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十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2-17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2-176页 |
·流域土壤特性分析 | 第172页 |
·植被冠层截留 | 第172-173页 |
·枯落物水文功能 | 第173-174页 |
·华北落叶松和沙棘蒸腾特征 | 第174页 |
·土壤水分入渗 | 第174-175页 |
·样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175页 |
·样地水量平衡及流域径流特征 | 第175-176页 |
·应用BROOK90 模型模拟的植被水文影响 | 第176页 |
·讨论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7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