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释放规律 | 第10-21页 |
·室内污染物简介 | 第10页 |
·甲醛 | 第10-13页 |
·甲醛的来源 | 第10-11页 |
·甲醛的危害 | 第11页 |
·甲醛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苯 | 第13-14页 |
·苯及苯系物的来源 | 第14页 |
·苯及苯系物的危害 | 第14页 |
·苯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TVOC | 第14-16页 |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的来源 | 第15页 |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的危害 | 第15页 |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什么是氡 | 第16-19页 |
·氡的来源 | 第16-17页 |
·氡的危害 | 第17-18页 |
·氡的释放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氨气 | 第19-21页 |
·氨气的来源 | 第19页 |
·氨气的危害 | 第19-20页 |
·氨气的释放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 | 第21-25页 |
·住宅装饰装修后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值 | 第21页 |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 第21-22页 |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第22-23页 |
·我国目前已颁布的与室内环境相关的其它标准及规范 | 第23-24页 |
·世界其它国家(组织)室内甲醛浓度限值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的分析和研究 | 第25-33页 |
·污染物的检测 | 第25-26页 |
·甲醛的检测方法 | 第26-29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6页 |
·乙酰丙酮法 | 第26页 |
·变色酸法 | 第26-27页 |
·副品红法 | 第27页 |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 第27页 |
·AHMT 分光光度法 | 第27-28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8-29页 |
·示波极谱法 | 第29页 |
·苯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氡的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氨的检测方法 | 第31页 |
·室内环境监测的发展前景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室内环境净化治理各项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效果 | 第33-36页 |
·物理方法 | 第33-34页 |
·物理吸附技术 | 第33页 |
·光催化作用 | 第33-34页 |
·空气负离子技术 | 第34页 |
·纳米技术和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34页 |
·材料封闭技术 | 第34页 |
·化学方法 | 第34-35页 |
·生物技术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室内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 第36-41页 |
·政府部门加强制理 | 第36页 |
·合理选择室内装修材料 | 第36-37页 |
·加强室内通风 | 第37-38页 |
·控制温湿度 | 第38页 |
·植物净化 | 第38-39页 |
·做好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 | 第39-41页 |
第七章结论 | 第41-4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41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