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新京报·评论周刊》创办的媒介背景 | 第11-20页 |
|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评论的生存现状 | 第11-16页 |
| ·发展现状——评论版设置普遍,报纸评论竞争激烈 | 第12-15页 |
| ·发展的瓶颈——报纸评论趋同化 | 第15-16页 |
| ·当前报纸评论的发展受到了网络评论的强烈冲击 | 第16-18页 |
| ·表现之一——"新闻评论"涵义发生嬗变 | 第16-17页 |
| ·表现之二——网络评论繁荣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的《新京报》评论版 | 第18-20页 |
| 第2章 《新京报》创办《评论周刊》的理念 | 第20-26页 |
| ·《新京报》评论版拓展发展空间的策略:创办《评论周刊》 | 第20页 |
| ·《新京报》创办《评论周刊》的理念 | 第20-26页 |
| ·创新理念的实施及其局限性 | 第20-21页 |
| ·市场转型理念 | 第21-22页 |
| ·品牌建设理念 | 第22-26页 |
| 第3章 《评论周刊》的媒体运作手段 | 第26-33页 |
| ·细分周刊版面,扩展评论空间 | 第26-29页 |
| ·强调重点声音,突出特别关注 | 第26页 |
| ·主打高端声音,引导舆论导向 | 第26-27页 |
| ·采集多方声音,建立声音市场 | 第27-28页 |
| ·观点交锋,宽容理性 | 第28-29页 |
| ·"采集民意,权威解读" | 第29页 |
| ·三方联合互动,共同形成把关 | 第29-30页 |
| ·锁定网络受众,实现受众合流 | 第30-31页 |
| ·精英发言,建立文化责任机制 | 第31-33页 |
| 第4章 《评论周刊》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9页 |
| ·《评论周刊》拓宽了社会表达空间 | 第33-34页 |
| ·《评论周刊》的传播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 ·评论者的传播意向分析 | 第34-35页 |
| ·《评论周刊》中"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 第35-37页 |
| ·《评论周刊》的媒介竞争分析 | 第37-39页 |
| 第5章 《评论周刊》拓展报纸评论发展空间 | 第39-45页 |
| ·正视网络评论的冲击压力,借力造势,为己所用 | 第39-42页 |
| ·评论的大众化建设与普及 | 第42-43页 |
| ·深度评论与调查性评论逐渐成为报纸评论的发展趋势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