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植被土壤系统对氮素削纳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图索引 | 第8-9页 |
表索引 | 第9-10页 |
CONTENTS | 第10-12页 |
LISTOFFIGURES | 第12-13页 |
LISTOFTABLES | 第13-14页 |
1.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2.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的介绍 | 第16-18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简介 | 第16-17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第17-18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宽度确定 | 第18-20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功能 | 第20-27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水文化学过程 | 第27-28页 |
·降雨情况下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的水文过程 | 第27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对降雨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研究的展望 | 第28-29页 |
3.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河岸植被土壤系统的理化性质 | 第29页 |
·系统反硝化强度及影响因子 | 第29-30页 |
·系统氮素削纳效率及主导机制 | 第30页 |
·系统宽度的适宜性分析 | 第3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4.研究区概况 | 第31-38页 |
·自然概况 | 第31-35页 |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 第31-33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33-34页 |
·土壤和植被条件 | 第34-35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6页 |
·土地利用与农业种植情况 | 第36-38页 |
5.实验方案原理 | 第38-48页 |
·土壤不同层次的水样取样监测实验方案 | 第38-43页 |
·样地的选取 | 第38-42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2页 |
·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42-43页 |
·土壤反硝化强度实验设计 | 第43-48页 |
·土壤反硝化测定方法 | 第43页 |
·实验块地的选取 | 第43-4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4-45页 |
·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45-48页 |
6.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74页 |
·降雨水的性质 | 第48-53页 |
·背景降雨与穿透雨雨量 | 第48-51页 |
·背景降雨与穿透雨氮的含量 | 第51-53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53-55页 |
·土壤的pH值 | 第53页 |
·土壤含水量 | 第53-54页 |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 第54-55页 |
·土壤NH_4~+-N的含量 | 第55页 |
·土壤NO_3~-N的含量 | 第55页 |
·土壤剖面下渗情况 | 第55-68页 |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下渗出现时间 | 第55-61页 |
·系统的水文连接关系 | 第61页 |
·系统水量平衡与物质平衡分析 | 第61-66页 |
·系统氮素削纳负荷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系统反硝化作用 | 第68-73页 |
·系统反硝化作用测定结果 | 第68-69页 |
·反硝化强度影响因素 | 第69-72页 |
·系统反硝化作用的意义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系统宽度的适宜性 | 第73-74页 |
·系统宽度适宜性分析 | 第73页 |
·考虑施肥的情景分析 | 第73-74页 |
7.总结 | 第74-7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4页 |
·创新点 | 第74-75页 |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