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2.1 产业新城开发的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1.2.2 城市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24-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论文结构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32-54页 |
2.1 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32-39页 |
2.1.1 经济外部性与企业的聚集 | 第33-34页 |
2.1.2 区位理论与规模经济 | 第34-36页 |
2.1.3 比较优势与专业化 | 第36-37页 |
2.1.4 可持续发展观与相关理论 | 第37-39页 |
2.2 城市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39-43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9-41页 |
2.2.2 城市治理体系 | 第41-42页 |
2.2.3 企业家城市理论 | 第42-43页 |
2.3 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43-53页 |
2.3.1 系统科学的发展 | 第44-46页 |
2.3.2 复杂系统演化论 | 第46-48页 |
2.3.3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 第48-50页 |
2.3.4 体系与体系工程 | 第50-51页 |
2.3.5 组合仿真系统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54-80页 |
3.1 我国产业新城都发展的阶段 | 第54-68页 |
3.1.1 清末民初的实验探索 | 第54-57页 |
3.1.2 建国初期工矿型城市 | 第57-58页 |
3.1.3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地产 | 第58-60页 |
3.1.4 从产业园到城市新区 | 第60-64页 |
3.1.5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64-68页 |
3.2 我国产业新城的类型与特点 | 第68-74页 |
3.2.1 外部投资型 | 第68-70页 |
3.2.2 城市扩张型 | 第70-71页 |
3.2.3 独立发展型 | 第71-73页 |
3.2.4 外贸口岸型 | 第73-74页 |
3.3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74-79页 |
3.3.1 产业发展与城市开发不协调 | 第75-76页 |
3.3.2 发展路径与建设流程不科学 | 第76-77页 |
3.3.3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明确 | 第77-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4 产业新城组合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 第80-152页 |
4.1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应实现的系统目标 | 第80-84页 |
4.1.1 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 第81页 |
4.1.2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 | 第81-82页 |
4.1.3 承接母城外移的功能和产业 | 第82-83页 |
4.1.4 做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 第83-84页 |
4.2 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第84-104页 |
4.2.1 初创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第85-89页 |
4.2.2 发育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第89-94页 |
4.2.3 提升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第94-98页 |
4.2.4 成熟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第98-104页 |
4.3 产业新城开发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分析 | 第104-142页 |
4.3.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第105-113页 |
4.3.2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第113-134页 |
4.3.3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第134-142页 |
4.4 产业新城开发的系统(理论)模型 | 第142-147页 |
4.4.1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耦合关系 | 第143-144页 |
4.4.2 产业新城开发中"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互动关系 | 第144-146页 |
4.4.3 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系统(理论)模型 | 第146-147页 |
4.5 产业新城开发的组合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 第147-1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5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第152-174页 |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与原理 | 第152-157页 |
5.1.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152-153页 |
5.1.2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特点 | 第153-154页 |
5.1.3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 第154-155页 |
5.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155-157页 |
5.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 | 第157-170页 |
5.2.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的目标 | 第157页 |
5.2.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框架与边界 | 第157-158页 |
5.2.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158-159页 |
5.2.4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 | 第159-160页 |
5.2.5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160-164页 |
5.2.6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64-170页 |
5.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测试 | 第170-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6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第174-196页 |
6.1 Petri网的发展及原理 | 第174-179页 |
6.1.1 Petri网的发展概述 | 第174-175页 |
6.1.2 Petri网的定义与运行规则 | 第175-177页 |
6.1.3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 第177-178页 |
6.1.4 Petri网方法的适用性 | 第178-179页 |
6.2 产业新城开发的Petri网模型 | 第179-192页 |
6.2.1 工作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179-182页 |
6.2.2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 第182-184页 |
6.2.3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 第184-192页 |
6.3 “事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实现 | 第192-195页 |
6.3.1 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 第192-194页 |
6.3.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 第194-1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7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第196-228页 |
7.1 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 | 第196-204页 |
7.1.1 智能Agent | 第196-200页 |
7.1.2 Multi-agent系统 | 第200-201页 |
7.1.3 基于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与步骤 | 第201-202页 |
7.1.4 Multi-Agnet建模与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 | 第202-204页 |
7.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模型结构 | 第204-208页 |
7.2.1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问题分析 | 第205-206页 |
7.2.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模型的框架 | 第206-208页 |
7.3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微观模型构建 | 第208-219页 |
7.3.1 Agent的角色研究与模型构建 | 第208-209页 |
7.3.2 产业新城MAS中的Agent的角色模型 | 第209-215页 |
7.3.3 MAS的交互机制设计 | 第215-219页 |
7.4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 | 第219-226页 |
7.4.1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 第219-225页 |
7.4.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 第225-22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26-228页 |
8 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系统的建立与仿真应用 | 第228-244页 |
8.1 组合仿真系统的构建 | 第228-232页 |
8.1.1 组合仿真系统的物理结构 | 第228-229页 |
8.1.2 模型组合分析 | 第229-232页 |
8.2 基于模型组合的仿真运行及实验分析 | 第232-242页 |
8.2.1 情景一:产业新城依照"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开发 | 第232-234页 |
8.2.2 情景二: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生活设施建设不足 | 第234-236页 |
8.2.3 情景三: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过度房地产化 | 第236-239页 |
8.2.4 情景四: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产业升级困难 | 第239-242页 |
8.3 组合仿真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242-24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243-244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244-248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44-245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245-246页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46-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74页 |
附录 | 第274-27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74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74-275页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75-276页 |
致谢 | 第276-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