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血液保存对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第11-13页 |
| ·血液保存对携氧功能的影响 | 第13页 |
| ·分子水平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课题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红细胞氧解离动力学研究 | 第16-26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仪器 | 第16页 |
| ·血样 | 第16页 |
| ·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16-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 ·氧分压随时间的变化 | 第17-21页 |
| ·血氧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1-23页 |
| ·氧解离动力学参数T_(50)~*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6页 |
| ·氧分压衰减曲线应用于研究氧载体携氧功能 | 第23-24页 |
| ·T_(50)~* 是表征红细胞携氧功能的重要动力学参数 | 第24页 |
| ·氧解离动力学研究方法作为评价载氧溶液携氧功能的重要手段 | 第24-26页 |
| 3 红细胞携氧功能的表征与评价 | 第26-33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氧的传输 | 第26-27页 |
| ·氧气的传输过程 | 第26-27页 |
| ·影响氧气传输的因素 | 第27页 |
| ·携氧功能表征参数的制定 | 第27-30页 |
| ·有效携氧量Q | 第27-28页 |
| ·携氧热力学参数P_(50) | 第28-29页 |
| ·氧解离动力学参数T_(50)~* | 第29-30页 |
| ·携氧功能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33页 |
| ·有效携氧量Q 的测定 | 第30-31页 |
| ·参数P50 及T_(50)~* 的测定 | 第31-33页 |
| 4 血液保存对红细胞携氧功能及血液性质的影响 | 第33-45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血样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34页 |
| ·统计处理 | 第34页 |
| ·结果 | 第34-40页 |
| ·有效携氧量Q 的变化 | 第34-35页 |
| ·氧亲和力(P_(50))的变化 | 第35-36页 |
| ·氧解离动力学参数T_(50)~* 的变化 | 第36-37页 |
| ·电解质及游离Hb 变化 | 第37页 |
| ·粘度变化 | 第37页 |
| ·生化指标变化 | 第37-40页 |
| ·讨论 | 第40-45页 |
| ·有效携氧量 | 第40页 |
| ·氧亲和力(P_(50)) | 第40页 |
| ·氧解离动力学指标T_(50)~* | 第40-42页 |
|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 第42页 |
| ·游离血红蛋白与生化指标 | 第42-43页 |
| ·血液粘度反映红细胞变形性与聚集性 | 第43页 |
| ·能量代谢 | 第43-44页 |
| ·前处理操作会对红细胞造成损伤 | 第44-4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 ·关于红细胞携氧动力学 | 第45页 |
| ·携氧功能的评价 | 第45页 |
| ·血液保存对红细胞携氧功能的影响 | 第45页 |
| ·展望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及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