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关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区域协调的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利益协调的理论解析 | 第16-24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 第16-19页 |
·跨区域公共事务 | 第16页 |
·治理 | 第16-17页 |
·地方利益 | 第17-18页 |
·利益协调机制 | 第18-19页 |
·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囚徒困境”理论 | 第19-20页 |
·相互依赖理论 | 第20-21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1-22页 |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3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阻碍地方利益协调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4页 |
·地方利益的历史演变 | 第24-25页 |
·改革前地方利益的回顾 | 第24页 |
·改革后地方利益的逐步凸显 | 第24-25页 |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阻碍地方利益协调的问题 | 第25-29页 |
·区域整体利益认识不到位 | 第26页 |
·针对跨区域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缺失 | 第26-27页 |
·地方利益协调方式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 第27页 |
·跨地区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不高 | 第27-28页 |
·区域协调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 第28-29页 |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缺乏参与性 | 第29页 |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阻碍地方利益协调问题的原因 | 第29-34页 |
·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诱发利益冲突 | 第29-31页 |
·“行政区经济”现象制约区域利益协调 | 第31-32页 |
·中央协调机制存在低效率后果 | 第32页 |
·政绩考核制度的缺陷 | 第32-33页 |
·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 | 第33-34页 |
4 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利益协调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34-42页 |
·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利益协调的实践经验 | 第34-39页 |
·美国的网络化治理机制 | 第34-37页 |
·日本跨区域行政协调制度 | 第37-38页 |
·欧盟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 | 第38-39页 |
·国外跨区域协调的启示 | 第39-42页 |
·建立跨区域协调组织 | 第40页 |
·加强法制建设 | 第40页 |
·鼓励社会参与 | 第40-42页 |
5 我国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利益协调机制构想 | 第42-54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塑区域治理理念 | 第42-43页 |
·淡化“行政区经济”观念,强化“实体区域经济”意识 | 第42页 |
·确立“共赢”和“协同”理念 | 第42-43页 |
·融入“管治”理念 | 第43页 |
·强化旨在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公共政策 | 第43-44页 |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角色与责任 | 第43页 |
·以区域功能不同为依据制定区域公共政策 | 第43-44页 |
·优化区域公共政策的评估和监控系统 | 第44页 |
·探索利益协调方式,拓宽利益沟通渠道 | 第44-45页 |
·充分发挥市场协调的基础作用 | 第44-45页 |
·制定区域公约或双方协议 | 第45页 |
·完善利益协调的制度保障 | 第45-50页 |
·建立合理的财税体制 | 第45-47页 |
·优化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 第48-50页 |
·组建制度化利益协调组织 | 第50-54页 |
·设立中央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 | 第50页 |
·设立专门的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组织 | 第50-52页 |
·促进社会参与,鼓励建立非政府性协调组织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