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资料和方法 | 第12-19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12页 |
1.1.1 研究单位 | 第12页 |
1.1.2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受试者选择 | 第12-14页 |
1.2.1 病例数确定 | 第12页 |
1.2.2 随机 | 第12-13页 |
1.2.3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治疗方案 | 第14页 |
1.3.1 试验药品 | 第14页 |
1.3.2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1.3.3 疗程 | 第14页 |
1.3.4 禁止用药及合并用药 | 第14页 |
1.4 治疗效果评估 | 第14-17页 |
1.4.1 病例一般情况 | 第14页 |
1.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第14-17页 |
1.4.3 实验室及功能科室评价指标 | 第17页 |
1.4.4 随访 | 第17页 |
1.5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1.6 伦理学 | 第1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结果 | 第19-25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19页 |
2.1.1 病例分布 | 第19页 |
2.1.2 病例一般情况 | 第19页 |
2.2 中医证候积分 | 第19-21页 |
2.2.1 中医证候积分 | 第19-20页 |
2.2.2 中医证候疗效 | 第20页 |
2.2.3 各项中医证候比较 | 第20-21页 |
2.3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 | 第21-22页 |
2.4 活动耐量—6 分钟步行试验 | 第22页 |
2.5 心脏功能评价 | 第22-24页 |
2.5.1 NYHA 心功能分级比较 | 第22-23页 |
2.5.2 NT-proBNP | 第23页 |
2.5.3 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的比较 | 第23-24页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24-25页 |
2.6.1 血常规 | 第24-25页 |
2.6.2 肝肾功能 | 第25页 |
2.6.3 尿蛋白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31页 |
3.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5-26页 |
3.2 中医对心衰病的认识 | 第26页 |
3.3 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4 真武汤的药理学研究 | 第27页 |
3.5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第27-28页 |
3.5.1 心功能等级、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 的评价 | 第27-28页 |
3.5.2 活动耐量—6 分钟步行距离的评价 | 第28页 |
3.5.3 生活质量评分 | 第28页 |
3.6 真武汤治疗阳气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3.6.1 总体疗效评价 | 第29页 |
3.6.2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 | 第29页 |
3.6.3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第29页 |
3.6.4 活动耐量—6 分钟步行距离的比较 | 第29页 |
3.6.5 心功能分级、NT-proBNP、心脏超声的比较 | 第29-30页 |
3.6.6 安全性评估 | 第30-31页 |
4 结论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一 :综述 真武汤对心衰病的治疗进展 | 第37-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二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