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
|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第2章 中西医学本体论的差异 | 第17-37页 |
| ·自然观差异 | 第17-27页 |
| ·元气论与原子论 | 第17-20页 |
| ·物质观与运动观 | 第20-22页 |
| ·元气论和原子论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 第22-27页 |
| ·天人观差异 | 第27-30页 |
| ·天人合一 | 第27-29页 |
| ·天人对立 | 第29-30页 |
| ·人体观差异 | 第30-37页 |
| ·功能与形态 | 第31-33页 |
| ·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 | 第33-37页 |
| 第3章 中西医学方法论的差异 | 第37-62页 |
| ·认识方法的差异 | 第37-49页 |
| ·司外揣内与形态解剖 | 第37-40页 |
| ·医者意也与科学实验 | 第40-43页 |
| ·象数之术与数学方法 | 第43-49页 |
| ·研究方法的差异 | 第49-54页 |
| ·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 | 第49-50页 |
| ·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 | 第50-52页 |
| ·黑箱研究与白箱研究 | 第52-54页 |
| ·思维方法的差异 | 第54-62页 |
| ·中医学的朴素系统论思维 | 第55-56页 |
| ·西医学的还原论思维 | 第56-59页 |
| ·医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 | 第59-62页 |
| 第4章 中西医学差异的原由 | 第62-86页 |
| ·中西医学的历史轨迹 | 第62-78页 |
| ·中西医学的起源 | 第62-67页 |
| ·中西医学的发展 | 第67-78页 |
| ·影响中西医差异的因素 | 第78-86页 |
| ·历史因素 | 第78-79页 |
| ·地理因素 | 第79-80页 |
| ·科学技术因素 | 第80-82页 |
| ·政治经济因素 | 第82页 |
| ·文化因素 | 第82-86页 |
| 第5章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 | 第86-129页 |
| ·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 | 第86-96页 |
| ·西学东渐与中医学主流地位的失落 | 第86-89页 |
| ·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尝试 | 第89-92页 |
| ·中西医汇通的教训与功绩 | 第92-95页 |
| ·“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汇通”的继承和发展 | 第95-96页 |
|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科学化” | 第96-114页 |
| ·昙花一现的“中医科学化” | 第96-98页 |
|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 第98-103页 |
|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成就及其方法论思考 | 第103-108页 |
| ·中西医结合是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 第108-114页 |
| ·由“中西医结合”引出的“中医现代化” | 第114-129页 |
| ·中医现代化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 | 第114-117页 |
| ·保持中医特色与中医现代化 | 第117-123页 |
| ·中医发展需要多元模式互补 | 第123-12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29-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0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40-144页 |
| Abstract | 第144-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