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中日民间外交思想综述 | 第13-17页 |
| 一 中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 | 第13-14页 |
| 二 中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内容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中日民间外交的特性、历史性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 第17-25页 |
| 一 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特性 | 第17-18页 |
| 1 从中日两国地缘政治层面分析: | 第17-18页 |
| 2 两国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第18页 |
| 二 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历史性进程分析 | 第18-22页 |
| 1 中日民间交流早建国初期的艰难起步 | 第18-20页 |
| 2 恢复邦交关系后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进一步推进 | 第20-21页 |
| 3 21世纪初民间外交继续推进 | 第21-22页 |
| 三 中日民间外交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 第22-25页 |
| 1 新式多样的民间交流成效明显 | 第22页 |
| 2 青少年的交流夯实了中日关系的基础 | 第22-23页 |
| 3 城乡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凸显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中日两国民间外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9页 |
| 一 日本政府的行为影响中日两国民间交往 | 第25-26页 |
| 二 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和交流的渠道不畅 | 第26-30页 |
| 1 舆论导向出现了问题 | 第26-29页 |
| 2 中日两国互信机制的缺失 | 第29-30页 |
| 三.中日两国民众的感情摩擦 | 第30-37页 |
| 1 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被曲解为揪日本小辫子 | 第30-31页 |
| 2 中国的信息化、民主化引起了中日感情的负面变化 | 第31-33页 |
| 3.日本的国民性和中日两国民众认知上的不可调和 | 第33-35页 |
| 4 中国"崛起"给日本普通民众带来不安定因素 | 第35页 |
| 5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被质疑 | 第35-37页 |
| 四 民间外交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中日民间外交存在的问题之对策分析 | 第39-48页 |
| 一 从法德两国和解中得到的启示 | 第39-41页 |
| 1 正确对待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 第40页 |
| 2 法德和解中有效的磋商、协调机制 | 第40页 |
| 3 发展共同利益的"莫内构想" | 第40-41页 |
| 二 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要互动 | 第41-43页 |
| 1 官方需梳理,间接调控民间交流 | 第42-43页 |
| 2 中日双方应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民间交往的协调和运行机制 | 第43页 |
| 三 媒体应以历史大局为重,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面向未来 | 第43-45页 |
| 四 重视个别特殊人物对两国民间交流的促进作用 | 第45-48页 |
| 1 学者 | 第45页 |
| 2 语言工作者 | 第45-46页 |
| 3 留学生和海外人士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