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述评 | 第10-15页 |
·关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国外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现状及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16-23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现状 | 第16-20页 |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分类 | 第16-17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状况 | 第17-19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中的矛盾焦点 | 第19-20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3页 |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第20-21页 |
·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 | 第21页 |
·培育转基因食品市场,保障粮食安全 | 第21-23页 |
3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的理论缘起 | 第23-26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表现 | 第23-25页 |
·转基因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途径—政府干预 | 第25-26页 |
·生存权和发展权理论—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最终目的 | 第26-29页 |
·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概念及关系 | 第26-27页 |
·转基因食品市场中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保障—政府监管 | 第27-29页 |
4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存问题 | 第29-37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有关立法的历史沿革 | 第29-32页 |
·初步探索阶段 | 第29页 |
·补充立法阶段 | 第29-30页 |
·配套实施阶段 | 第30-31页 |
·发展完善阶段 | 第31-32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监管主体之间协调性差,缺少社会性监管主体的参与 | 第32-33页 |
·缺乏统一的转基因成分检验检测标准,检测机构数量不足 | 第33-34页 |
·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方法不尽合理且范围有限 | 第34-35页 |
·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初步确立,但仍有实施障碍 | 第35-36页 |
·初步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但惩罚力度依然较小 | 第36-37页 |
5 国外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37-47页 |
·美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理论基点:“可靠科学原则” | 第37页 |
·监管主体 | 第37-38页 |
·转基因标识制度 | 第38-39页 |
·上市审批制度 | 第39页 |
·欧盟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监管 | 第39-42页 |
·理论基点:“预防原则” | 第40页 |
·上市审批制度 | 第40-41页 |
·转基因标识制度 | 第41-42页 |
·追踪制度 | 第42页 |
·日本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监管 | 第42-44页 |
·监管主体 | 第42-43页 |
·转基因标识制度 | 第43-44页 |
·国外转基因食品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7页 |
·法律监管要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 第44-45页 |
·法律监管模式选择要立足于现有制度 | 第45页 |
·法律监管不能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观念 | 第45页 |
·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监管要适度严格 | 第45-47页 |
6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7-64页 |
·基本原则的完善 | 第47-49页 |
·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原则 | 第47-48页 |
·科学预防原则 | 第48-49页 |
·构建“三元主体互动”转基因食品监管模式 | 第49-55页 |
·政府—转基因食品监管的主导力量 | 第50-51页 |
·行业协会—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性监管 | 第51-53页 |
·消费者协会—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外部监督 | 第53-54页 |
·不同监管主体间的互动 | 第54-55页 |
·转基因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 第55-57页 |
·细化安全评价制度 | 第55-56页 |
·重视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 第56页 |
·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 第56-57页 |
·转基因食品事中监管制度 | 第57-61页 |
·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规范检测方法 | 第57页 |
·建立信息追溯制度 | 第57-58页 |
·完善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 | 第58-61页 |
·转基因食品损害赔偿救济制度 | 第61-64页 |
·确立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61-62页 |
·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 第62-63页 |
·强化经济信用责任的作用 | 第63-64页 |
7 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