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治国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22页 |
| (一) 对“治国思想”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2-21页 |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四)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1-22页 |
| 1. 重点、难点 | 第21页 |
| 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一、《淮南子》治国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2-30页 |
| (一) 刘安与淮南王国 | 第22-23页 |
| (二) 社会经济由恢复到繁荣 | 第23-25页 |
| (三) 政治由无为趋向有为 | 第25-26页 |
| (四) 学术活跃、黄老盛行 | 第26-30页 |
| 二、《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 第30-60页 |
| (一) 《淮南子》的民本思想 | 第30-34页 |
| 1. “民者国之本” | 第30-31页 |
| 2. 利民思想 | 第31-32页 |
| 3. 安民思想 | 第32-34页 |
| (二) 《淮南子》的君道思想 | 第34-44页 |
| 1. 君道无为 | 第34-39页 |
| 2. 君臣异道 | 第39-40页 |
| 3. 修身正己 | 第40-44页 |
| (三) 《淮南子》的法律思想 | 第44-50页 |
| 1. 法的重要性 | 第44-45页 |
| 2. 立法思想 | 第45-48页 |
| 3. 执法思想 | 第48-49页 |
| 4.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 第49-50页 |
| (四) 《淮南子》的用人思想 | 第50-57页 |
| 1. 人才观 | 第51-53页 |
| 2. 察人之道 | 第53-55页 |
| 3. 用人之道 | 第55-57页 |
| (五) 《淮南子》关于政治体制的构想 | 第57-60页 |
| 三、《淮南子》的经济思想 | 第60-68页 |
| (一) 重农思想 | 第60-64页 |
| 1. 农业的重要地位 | 第60-61页 |
| 2. 农业管理 | 第61-64页 |
| (二) 工商业思想 | 第64-66页 |
| 1. 手工业思想 | 第64-65页 |
| 2. 商业思想 | 第65-66页 |
| (三) 社会分工思想 | 第66-68页 |
| 四、《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 第68-77页 |
| (一) 教育的作用 | 第68-71页 |
| (二) 教学思想 | 第71-74页 |
| 1. 因性而教 | 第71页 |
| 2. 贵虚、执要与博学多闻 | 第71-72页 |
| 3. 学思结合与知行一致 | 第72-73页 |
| 4. 勤奋好学 | 第73页 |
| 5. 贵是求实 | 第73-74页 |
| (三) 教学内容 | 第74-77页 |
| 五、《淮南子》的军事思想 | 第77-88页 |
| (一) 战争观 | 第77-81页 |
| 1. 战争的起源 | 第77页 |
| 2. 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 第77-78页 |
| 3.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 第78-80页 |
| 4. 关于义战的思想 | 第80-81页 |
| (二) 用兵之道 | 第81-85页 |
| 1. 循“道”而行 | 第81-82页 |
| 2. 战略战术 | 第82-85页 |
| (三) 为将之道 | 第85-88页 |
| 1. 将帅品格 | 第85-86页 |
| 2. 军事才能 | 第86-88页 |
| 六、《淮南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88-96页 |
| (一) 生态整体观 | 第88-89页 |
| (二) 生态平等观 | 第89-92页 |
| (三) “无为”的生态伦理原则 | 第92-93页 |
| (四) 生态保护思想 | 第93-96页 |
| 七、《淮南子》治国思想的评价 | 第96-100页 |
| (一) 《淮南子》治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96-97页 |
| (二) 《淮南子》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97-100页 |
| 结语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 (一) 古典文献 | 第103页 |
| (二) 著作 | 第103-105页 |
| (三) 参考论文 | 第105-108页 |
| 后记 | 第108-10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