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嵌入式系统及其网络化趋势 | 第11-13页 |
·嵌入式系统 | 第11-12页 |
·嵌入式Internet | 第12-13页 |
·课题的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 第13-15页 |
·IPv6 的出现 | 第13页 |
·嵌入式IPv6 协议栈的提出 | 第13-14页 |
·8 位微控制器上实现嵌入式IPv6 协议栈的可行性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IPV6 协议介绍 | 第17-27页 |
·IPV6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IPV4 与IPV6 的比较 | 第18-19页 |
·IPV6 的地址类型 | 第19-20页 |
·IPV6 的报头 | 第20-22页 |
·IPv6 的基本报头 | 第20-21页 |
·IPv6 的扩展报头 | 第21-22页 |
·ICMPV6 及相关协议 | 第22-27页 |
·ICMPv6 差错报文 | 第24页 |
·ICMPv6 信息报文 | 第24-25页 |
·邻居发现协议 | 第25-27页 |
第3章 嵌入式IPV6 协议栈的设计 | 第27-41页 |
·IPV6 接入嵌入式INTERNET 的方案 | 第27页 |
·嵌入式IPV6 协议栈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27-28页 |
·软件设计 | 第28-34页 |
·协议栈的裁剪 | 第28-29页 |
·协议栈进程模型的选择 | 第29-30页 |
·协议栈的存储管理 | 第30-33页 |
·基于缓冲队列的嵌入式网络接口 | 第33-34页 |
·硬件设计 | 第34-41页 |
·系统硬件框图 | 第34-35页 |
·微控制器的选择 | 第35-36页 |
·以太网控制器的选择 | 第36页 |
·以太网控制器驱动的设计 | 第36-41页 |
第4章 嵌入式IPV6 协议栈的实现 | 第41-59页 |
·协议栈的数据流程 | 第41-42页 |
·IPV6 协议的实现 | 第42-46页 |
·IPv6 模块的功能 | 第42-43页 |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IPv6 协议模块的函数实现 | 第44-46页 |
·ICMPV6 协议的实现 | 第46-50页 |
·ICMPv6 模块的功能 | 第46-47页 |
·ICMPv6 的数据结构 | 第47-48页 |
·ICMPv6 协议模块的函数实现 | 第48-50页 |
·邻居发现协议的实现 | 第50-55页 |
·邻居发现模块的数据结构 | 第51-52页 |
·邻居缓存的实现 | 第52页 |
·邻居请求的实现 | 第52-54页 |
·邻居宣告的实现 | 第54-55页 |
·TCP 协议的简化实现 | 第55-57页 |
·TCP 连接的建立和关闭 | 第55-56页 |
·TCP 函数实现 | 第56-57页 |
·PING6 的实现 | 第57-58页 |
·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 第58-59页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59-72页 |
·代码量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系统测试 | 第60-66页 |
·测试方案 | 第60-61页 |
·测试结果 | 第61-66页 |
·系统性能分析 | 第66-72页 |
·资源占用分析 | 第66-67页 |
·数据链路层性能 | 第67-68页 |
·网络层性能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