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前言 | 第16页 |
1 水稻秸秆的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 第16-18页 |
2 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外对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我国对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 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 第19-20页 |
·微生物降解水稻秸秆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 第19页 |
·利用水稻秸秆生产沼气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 第19-20页 |
4 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机制 | 第20-21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微生物降解水稻秸杆的研究目的 | 第21页 |
·微生物降解水稻秸杆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缓解粮食和能源危机 | 第21-22页 |
·减轻环境污染 | 第22页 |
·推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 第22-23页 |
·增加农民收入并促进我国能源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 | 第23页 |
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降解水稻秸秆的好氧性丝状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24-38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8页 |
·菌株分离材料(分离源)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 第28页 |
·菌源的采集及增殖 | 第28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被选菌株的初步鉴定方法 | 第28页 |
·菌株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方法 | 第28-29页 |
·菌株的初筛方法 | 第29页 |
·菌株降解水稻秸秆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初筛菌株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 | 第31-33页 |
·初筛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初筛菌株降解稻草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34-36页 |
·初筛菌株降解稻草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能力测定结果 | 第34页 |
·初筛菌株发酵稻草秸秆醪液中述原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初筛菌株发酵稻章秸秆醪液中木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被选真菌菌株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降解水稻秸秆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38-53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1 料试验材与方法 | 第39-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1页 |
·出发菌株 | 第3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9页 |
·主要药品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真菌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优化方法 | 第41-42页 |
·真菌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优化流程 | 第41页 |
·亲本菌株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 | 第41页 |
·菌丝体酶解去壁 | 第41页 |
·原生质体的收集 | 第41页 |
·原生质体的紫外线诱变 | 第41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41-42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和融合子菌株的筛选 | 第42页 |
·筛选融合子菌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 第42页 |
·融合子菌株的发酵试验 | 第42页 |
·被选真菌黄株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42-43页 |
·菌丝体最佳破壁菌龄的选择试验 | 第42页 |
·高渗溶液浓度对融合子形成的试验 | 第42-43页 |
·原生质体最佳紫外线诱变时间的试验 | 第43页 |
·被选融合子菌株降解水稻秸秆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43页 |
·正交试验确定被选融合子菌株糖化降解稻草秸秆的最佳条件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被选真菌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43-48页 |
·被选菌株最佳破壁菌龄的原生质体形成率的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高渗溶液浓度对融合子形成的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原生质体最佳紫外线诱变时间的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融合子菌株的发酵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被选融合子菌株降解水稻秸秆发酵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48-51页 |
·正交设计结果与极差分析 | 第48-50页 |
·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和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沼气发酵的研究 | 第53-72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62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9页 |
·菌株分离材料(分离源) | 第54-55页 |
·培养基 | 第55-57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2页 |
·降解水稻秸杆的厌氧性细菌和甲烷菌菌源的采集与增殖 | 第59页 |
·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59页 |
·甲烷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59-60页 |
·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 第60页 |
·甲烷菌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 第60页 |
·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菌株的鉴定方法 | 第60-61页 |
·甲烷菌的鉴定方法 | 第61页 |
·被选菌株的初筛方法 | 第61-62页 |
·被选降解水稻秸杆的厌氧性细菌与甲烷菌混合发酵水稻秸杆产甲烷试验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被选降解水稻秸秆厌氧性细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 | 第62-64页 |
·被选甲烷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 | 第64-66页 |
·被选降解水稻秸秆厌氧性细菌菌株的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 第66页 |
·被选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被选甲烷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的生长情况 | 第67页 |
·被选产甲烷菌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利用被选降解水稻秸秆厌氧性细菌与被选甲烷菌发酵剂混合发酵秸杆产甲烷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常温下发酵产气计量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低温下混合发酵产沼气燃烧试验结果 | 第7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5页 |
1 降解水稻秸秆的丝状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72页 |
2 降解水稻秸秆的丝状真菌菌株及水稻秸秆降解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2-73页 |
3 降解水稻秸秆的厌氧性细菌和甲烷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沼气发酵 | 第73-75页 |
成果展望与创新点 | 第75-76页 |
1 成果展望 | 第75页 |
2 创新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