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从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缩略词表第8-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3页
1.临床资料第13-15页
    1.1 研究对象第13页
    1.2 诊断标准第13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3页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3页
    1.3 纳入标准第13-14页
    1.4 排除标准第14页
    1.5 剔除标准第14页
    1.6 终止标准第14页
    1.7 脱落标准第14-15页
    1.8 胃镜活检标准第15页
2.研究方法第15-20页
    2.1 方案设计第15-16页
    2.2 干预措施第16页
        2.2.1 基础治疗第16页
        2.2.2 干预用药第16页
        2.2.3 不确定因素控制第16页
    2.3 观察指标第16页
        2.3.1 一般观察指标第16页
        2.3.2 安全性指标及其他第16页
        2.3.3 疗效指标第16页
    2.4 疗效评定标准第16-20页
        2.4.1 病理组织学改变评定标准第17页
        2.4.2 胃镜下黏膜病变评定标准第17-18页
        2.4.3 中医证候分级计分方法第18-20页
3.技术路线第20页
4.结果第20-26页
    4.1 完成情况第20页
    4.2 统计学方法第20-21页
    4.3 一般资料第21-22页
    4.4 病理疗效比较第22-24页
        4.4.1 萎缩改善疗效比较第22-23页
        4.4.2 肠化改善疗效比较第23-24页
        4.4.3 慢性炎症改善疗效比较第24页
    4.5 胃镜下黏膜病变疗效比较第24-25页
    4.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25-26页
5.分析与讨论第26-33页
    5.1 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第26-29页
        5.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第26页
        5.1.2 流行病学研究第26页
        5.1.3 临床表现第26-27页
        5.1.4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第27页
        5.1.5 相关检查第27-28页
        5.1.6 西医治疗第28-29页
    5.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第29-31页
        5.2.1 中医病名第29-30页
        5.2.2 病因病机第30页
        5.2.3 辨证论治第30-31页
        5.2.4 其他治法第31页
    5.3 藿苏养胃口服液方药分析第31-32页
    5.4 结果分析第32-33页
        5.4.1 一般资料第32页
        5.4.2 藿苏养胃口服液改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第32页
        5.4.3 藿苏养胃口服液改善胃黏膜病变疗效评价第32页
        5.4.4 藿苏养胃口服液改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第32页
        5.4.5 安全性评价第32-33页
6.不足与展望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致谢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附录一 文献综述第39-46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二 伦理审查批件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对照观察
下一篇:电沉积法制备三维多孔阵列结构镍基过渡金属复合催化析氢电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