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综述 | 第11-13页 |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症状 | 第13-14页 |
·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循环 | 第14页 |
·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规律 | 第14-15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 | 第15-17页 |
·新型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主要措施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晚疫病菌的采集、分离纯化、保存和菌丝的收集 | 第18-22页 |
·晚疫病菌的采集 | 第18-19页 |
·采样地点 | 第18页 |
·采样步骤 | 第18-19页 |
·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分离纯化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19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晚疫病菌的保存 | 第20页 |
·矿物油保存法 | 第20页 |
·液氮罐保存法——奶粉甘油保存 | 第20页 |
·菌丝的收集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晚疫病菌表现型——交配型的测定 | 第22-27页 |
·病原菌分离纯化结果 | 第22页 |
·交配型分析 | 第22-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交配型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交配型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晚疫病菌基因型——SSR 分析 | 第27-33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PCR 扩增 | 第27-28页 |
·琼脂糖电泳 | 第28-2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页 |
·SSR 基因型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种薯药剂处理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 第3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试验地特点 | 第33页 |
·浸种处理与播种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结果调查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植株发病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片发病级数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植株发病部位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