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第一章 地层 | 第15-30页 |
|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底部沉积类型 | 第15-16页 |
| ·天柱山段碎屑白云岩型 | 第15-16页 |
| ·岩家河组炭质页岩、石灰岩型 | 第16页 |
| ·岩家河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岩家河组地理分布范围及出露特征 | 第18-19页 |
| ·地层剖面 | 第19-28页 |
| ·下寒武统岩家河组的划分和对比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岩家河生物群特征 | 第30-68页 |
| ·岩家河生物群的含义 | 第30页 |
| ·岩家河生物群化石组合特征 | 第30-32页 |
| ·微古植物与蓝菌类 | 第32-35页 |
| ·微古植物—规则小刺球藻Micrhystridium regulare | 第33页 |
| ·蓝菌类 | 第33-35页 |
| ·小壳化石 | 第35-39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前人研究概况 | 第35-36页 |
| ·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 第36-39页 |
| ·球形类化石 | 第39-41页 |
| ·球形类研究概述 | 第39-40页 |
| ·球形类化石的分布及组合特征 | 第40页 |
| ·岩家河组的球形类化石 | 第40-41页 |
| ·关于球形类化石归属和讨论 | 第41页 |
| ·宏体藻类 | 第41-45页 |
| ·前人研究概况 | 第41-42页 |
| ·岩家河生物群中宏体藻类化石特征 | 第42-45页 |
| ·峡东区宏体藻类从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的辐射演化 | 第45页 |
| ·宏体后生动物—原锥虫属Protoconites | 第45-49页 |
| ·埃迪卡拉系—寒武系锥管状化石研究现状 | 第45-46页 |
| ·岩家河原锥虫(新种)Protoconites yanjiaheensis(sp.nov.)的形态学特征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宏体后生动物—岩家河虫属(新属)Yanjiahella(gen.nov.) | 第49-68页 |
| ·无腕岩家河虫(新属新种)Yanjiahella ancarpa(gen.et sp.nov.) | 第49-52页 |
| ·单腕岩家河虫(新属新种)Yanjiahella monocarpa(gen.et sp.nov.) | 第52-56页 |
| ·双腕岩家河虫(新属新种)Yanjiahella biscarpa(gen.et sp.nov.) | 第56-62页 |
| ·讨论 | 第62-68页 |
| 第三章 岩家河组沉积环境 | 第68-74页 |
| ·研究区沉积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68-69页 |
| ·岩家河组的沉积环境演变 | 第69-71页 |
| ·岩家河组中硅磷质结核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 第71-74页 |
| ·前人研究现状 | 第71页 |
| ·结核的产出特征及内部结构 | 第71-72页 |
| ·结核的矿物组成 | 第72页 |
| ·结核的镜下特征 | 第72-73页 |
| ·结核的生长方式 | 第73-74页 |
| 第四章 年代地层学研究 | 第74-78页 |
| ·锆石特征 | 第74页 |
| ·锆石U-Pb年龄 | 第74-76页 |
| ·讨论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化石描述 | 第78-97页 |
| ·宏体藻类 | 第78-80页 |
| ·后生动物 | 第80-84页 |
| ·蓝菌类 | 第84页 |
| ·微古植物 | 第84-85页 |
| ·小壳化石 | 第85-95页 |
| ·球形类化石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20-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