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与大丽轮枝菌互作的病理学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30页 |
·枯萎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 第9-10页 |
·枯萎病的症状 | 第9页 |
·发生特点及规律 | 第9-10页 |
·病害传播侵染方式 | 第10页 |
·根际真菌群落与发病的关系 | 第10页 |
·枯萎病的病原研究 | 第10-13页 |
·大丽轮枝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分类地位 | 第11页 |
·病菌的形态 | 第11页 |
·培养习性 | 第11-12页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12页 |
·枯萎病菌的ITS(内含子)研究 | 第12-13页 |
·病菌分类 | 第12-13页 |
·病害早期诊断及病原菌的监测 | 第13页 |
·微菌核 | 第13-14页 |
·微菌核的形态与分布 | 第13-14页 |
·微菌核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微菌核的黑色素颗粒 | 第14页 |
·营养体亲和性 | 第14-16页 |
·营养体亲和性的原理及意义 | 第14-15页 |
·轮枝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的划分 | 第15页 |
·营养体亲和性在林木病害的应用及其前景 | 第15-16页 |
·轮枝菌的致病力 | 第16-19页 |
·轮枝菌形态的变异 | 第16-17页 |
·轮枝菌致病力的变异 | 第17-18页 |
·轮枝菌的形态变异与致病力的相关性 | 第18页 |
·致病力的划分 | 第18-19页 |
·形态学划分方式 | 第18页 |
·分子生物学划分方式 | 第18-19页 |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 | 第19-27页 |
·堵塞学说 | 第19-20页 |
·毒素学说 | 第20-27页 |
·毒素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毒素的分离纯化与基因定位 | 第21-22页 |
·毒素的致萎活性 | 第22-23页 |
·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23-2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供试苗木 | 第30页 |
·病原菌分离及培养 | 第30-31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1页 |
·粗毒素制备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V.dahliae与黄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1-33页 |
·接种方法 | 第31页 |
·采样及固定 | 第31页 |
·制备石蜡切片 | 第31-32页 |
·观察及记录 | 第32-33页 |
·V.dahliae粗毒素诱导黄栌幼苗的酶活变化 | 第33-35页 |
·毒素处理 | 第33页 |
·SOD活性的测定 | 第33页 |
·POD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CAT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PAL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PPO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蛋白质的提取及电泳分析 | 第35-37页 |
·蛋白质的提取 | 第35页 |
·凝胶的制备 | 第35页 |
·电极缓冲液 | 第35页 |
·点样及电泳 | 第35-36页 |
·染色和脱色 | 第36页 |
·蛋白质电泳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病菌存在状态及动态分布 | 第37-38页 |
·导管内含物 | 第38-40页 |
·黄栌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0-41页 |
·导管壁 | 第40页 |
·薄壁细胞 | 第40页 |
·木射线 | 第40-41页 |
·髓和皮层 | 第41页 |
·毒素对黄栌组织中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SOD活性变化 | 第41页 |
·POD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CAT活性变化 | 第42页 |
·PAL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PPO活性变化 | 第43页 |
·黄栌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变化 | 第43-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54页 |
·结论 | 第45页 |
·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45页 |
·酶活及蛋白的变化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54页 |
·V.dahliae入侵过程 | 第45-46页 |
·V.dahliae存在状态及扩展过程 | 第46-47页 |
·黄栌导管内含物及组织病变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 第47-48页 |
·V.dahliae毒素对酶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48-51页 |
·V.dahliae毒素对SOD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48-49页 |
·V.dahliae毒素对POD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49页 |
·V.dahliae毒素对CAT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49-50页 |
·V.dahliae毒素对PAL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50页 |
·V.dahliae毒素对PPO活性的动态影响 | 第50-51页 |
·V.dahliae毒素诱导过程中蛋白的变化 | 第51页 |
·枯萎病致病机制 | 第51-52页 |
·黄栌的抗病机制 | 第52-54页 |
图版Ⅰ | 第54-55页 |
图版Ⅱ | 第55-56页 |
图版Ⅲ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