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的实证研究(2000-2009年)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我国粮食进出口调控的动因 | 第9-11页 |
·保障供给的进出口调控思路 | 第11-13页 |
·粮食调控的绩效分析 | 第13-14页 |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粮食的双重属性 | 第14-15页 |
·政府的宏观调控 | 第15-16页 |
·粮食的进出口调控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粮食进出口调控的现状 | 第18-26页 |
·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 | 第18-21页 |
·产需平衡问题 | 第18-20页 |
·产销平衡问题 | 第20-21页 |
·我国粮食进出口概况 | 第21-26页 |
·总体格局 | 第21-22页 |
·品种格局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26-36页 |
·机制及其构成 | 第26-27页 |
·调控机制定义 | 第26页 |
·调控目标 | 第26页 |
·调控主体与对象 | 第26-27页 |
·调控工具 | 第27页 |
·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 第27-30页 |
·国际粮食市场的可供性 | 第27-28页 |
·进口粮食的可支付能力 | 第28-30页 |
·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其他因素 | 第30-32页 |
·国际海运费率 | 第30页 |
·进口物流设施 | 第30页 |
·国际市场粮价 | 第30-31页 |
·人民币汇率 | 第31-32页 |
·进出口调控的演变 | 第32-36页 |
·加入WTO 之前的调控 | 第32-33页 |
·2001-2004 年的调控 | 第33-34页 |
·2005-2007 年的调控 | 第34-35页 |
·2007 年以来调控机制的变化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的绩效分析 | 第36-45页 |
·运行特征 | 第36-38页 |
·价格的逆向调控 | 第36页 |
·调控的滞后性 | 第36-37页 |
·进出口企业的市场结构 | 第37-38页 |
·绩效分析 | 第38-45页 |
·2001-2004 年调控的绩效分析 | 第39-40页 |
·2005-2007 年调控的绩效分析 | 第40页 |
·2000-2007 年逆向调控的福利水平 | 第40-42页 |
·2007-2009 年调控的绩效分析 | 第42-43页 |
·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区分谷物与大豆进出口的调控 | 第46页 |
·区分不同比较优势品种的进出口调控 | 第46-47页 |
·其他配套措施 | 第47-48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A | 第52-64页 |
附录B | 第64-6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