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及非均质概念模型的建立--以苏丹Palogue油田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 ·主要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 ·Samaa 组 | 第16页 |
| ·Yabus 组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 第17-20页 |
| ·辫状河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微相砂体定量知识 | 第18-20页 |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0-48页 |
| ·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 | 第20-21页 |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21-24页 |
| ·小层内分层系数低,分层性差 | 第21-22页 |
| ·砂层组内单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弱 | 第22-23页 |
| ·油田规模含油层系内单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强 | 第23-24页 |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24-32页 |
| ·层内砂体沉积非均质层次结构 | 第24-25页 |
| ·渗透率韵律性与各向异性 | 第25-32页 |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32-39页 |
| ·砂体几何形态 | 第32-34页 |
|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 | 第34-36页 |
| ·砂体连通性 | 第36-37页 |
| ·砂体物性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 第37-39页 |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39-48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0-41页 |
| ·孔隙与喉道类型 | 第41-42页 |
| ·孔喉分布特征 | 第42-48页 |
| 第五章 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概念模型 | 第48-79页 |
| ·辫状河储层相构成与非均质性 | 第48-53页 |
| ·辫状河储层岩相构成 | 第48-49页 |
| ·辫状河储层微相构成 | 第49-50页 |
| ·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特征 | 第50-51页 |
| ·辫状河储层性质与非均质性 | 第51-53页 |
| ·建模思路 | 第53-54页 |
| ·算法原理简介 | 第54-55页 |
| ·非均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5-79页 |
| ·沉积体系模拟 | 第55-58页 |
| ·心滩模拟 | 第58-61页 |
| ·夹层模拟 | 第61-64页 |
| ·沉积微相模拟—模型合并 | 第64-65页 |
| ·流动单元模拟 | 第65-71页 |
| ·属性模拟 | 第71-7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认识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