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1 绪论:文化的转向与影像的世界 | 第15-35页 |
| ·文化转向 | 第15-24页 |
| ·后现代的城市话语 | 第15-18页 |
| ·跨界 | 第18-23页 |
| ·空间的再现 | 第23-24页 |
|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 第24-29页 |
| ·国内国外研究 | 第24-27页 |
| ·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27-2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城市设计与电影 | 第29-31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31-35页 |
| 2 作为商品的空间与电影 | 第35-51页 |
| ·城市文化资本的消费:空间与电影 | 第35-36页 |
| ·消费社会空间与电影的新美学特征 | 第36-37页 |
| ·空间与电影的商品特征 | 第37-51页 |
| ·虚拟化与符号化 | 第37-40页 |
| ·奇观化与梦幻感 | 第40-44页 |
| ·参观性与互动性 | 第44-46页 |
| ·集体表演化 | 第46-48页 |
| ·空间与电影的商品关联性 | 第48-51页 |
| 3 空间的想象与传播:空间与电影 | 第51-67页 |
| ·城市的感知、想象与呈现 | 第51-59页 |
| ·感知与想象 | 第51-53页 |
| ·城市意象的认知 | 第53-56页 |
| ·城市意象的原则和要素 | 第56-59页 |
| ·时空压缩与大众传播 | 第59-64页 |
| ·时空压缩 | 第59-61页 |
| ·大众传播要素及过程 | 第61-64页 |
| ·空间与电影的媒介特征 | 第64-67页 |
| ·传播受众 | 第64-65页 |
| ·传播过程 | 第65-66页 |
| ·传播符号意涵 | 第66-67页 |
| 4 后现代的状况:电影、城市与建筑 | 第67-101页 |
| ·1960 年后的电影 | 第67-71页 |
| ·电影的文化转向与特质 | 第71-75页 |
| ·表现的内容:颠覆的游戏 | 第71-72页 |
| ·反映视角:多元与平面化 | 第72-73页 |
| ·叙事结构:框架的断裂 | 第73-74页 |
| ·镜像语言:视觉的奇观 | 第74-75页 |
| ·1960 年代以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 | 第75-83页 |
| ·城市规划概况 | 第75-80页 |
| ·建筑设计概况 | 第80-83页 |
| ·城市设计领域的文化转向 | 第83-86页 |
| ·功能:从使用到快感体验 | 第83-84页 |
| ·语汇:从简约实体到装饰符号 | 第84-85页 |
| ·重心:从工程技术到社会生活 | 第85页 |
| ·权威力量的消解:从设计师个人到大众参与 | 第85-86页 |
| ·空间与电影实践的交叠 | 第86-88页 |
| ·建筑影像化实践 | 第88-101页 |
| ·伊东丰雄 | 第91-95页 |
| ·屈米 | 第95-98页 |
| ·让.努维尔 | 第98-101页 |
| 5 影像的胜利?——影像世界中城市设计的批判性思考 | 第101-123页 |
| ·感知城市的方式 | 第101-102页 |
| ·互为文本的城市空间与电影 | 第102-113页 |
| ·互为文本的原因 | 第103页 |
| ·城市设计与电影的关系 | 第103-113页 |
| ·城市设计的批判思考 | 第113-123页 |
| ·再现与真实的争夺 | 第113-115页 |
| ·城市设计的价值转向 | 第115-118页 |
| ·城市设计领域的批判及抵御 | 第118-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 附录 | 第129-142页 |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 附录 B 外国电影基本理论 | 第130-135页 |
| 附录 C 建筑拟像的传播理论 | 第135-142页 |
| 附表 | 第142-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