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网络社会秩序:特征、失范表现及原因 | 第15-27页 |
·网络社会秩序的特征 | 第15-17页 |
·无中心性——无政府 | 第15-16页 |
·隐匿性——道德风险 | 第16页 |
·时空压缩性——社会离心现象 | 第16-17页 |
·网络社会秩序失范的具体表现 | 第17-23页 |
·网络犯罪——安全威胁 | 第17-19页 |
·网络污染——自由过度 | 第19-21页 |
·网络霸权——不平等现象 | 第21-22页 |
·网络侵权——行为失控 | 第22-23页 |
·网络社会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内因 | 第23-24页 |
·外因 | 第24-27页 |
第3章 网络社会秩序多元化治理模式的提出——基于公共治理理论 | 第27-37页 |
·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第27-30页 |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 第27页 |
·治理的含义 | 第27-30页 |
·网络社会秩序政府单边治理的缺陷 | 第30-33页 |
·政府——治理主体的缺陷 | 第30-31页 |
·法律政策——治理手段的缺陷 | 第31-32页 |
·行政部门——治理载体的缺陷 | 第32-33页 |
·多元化治理结构模式的提出 | 第33-37页 |
·多元化治理及必要性 | 第33-34页 |
·网络社会秩序多元化治理模式的提出 | 第34-37页 |
第4章 网络社会秩序多元化治理结构的构建——"三三制"模型的提出 | 第37-49页 |
·网络社会秩序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37-40页 |
·以政府为治理主体 | 第37-38页 |
·以网站为治理主体 | 第38-39页 |
·以网民为治理主体 | 第39-40页 |
·网络社会秩序治理手段多元化 | 第40-44页 |
·法律治理手段 | 第40-41页 |
·技术治理手段 | 第41-42页 |
·道德治理手段 | 第42-44页 |
·网络社会秩序治理过程多元化 | 第44-46页 |
·信源治理过程 | 第44-45页 |
·信道治理过程 | 第45-46页 |
·信宿治理过程 | 第46页 |
·网络社会秩序治理结构应然模型构建 | 第46-49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9-51页 |
·不足 | 第49页 |
·创新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