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稳定硫叶立德和缺电子组分的串联反应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引言第14-16页
     ·现代有机合成的意义和挑战第14-15页
     ·串联反应的概念和意义第15-16页
   ·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反应研究进展第16-25页
     ·亚甲基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反应第17-19页
     ·烯基硫盐参与的串联反应第19-20页
     ·亚苄基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反应第20页
     ·亚烯丙基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反应第20-23页
     ·酰基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反应第23-25页
   ·硫叶立德化学中控制手性的代表性策略第25-29页
     ·手性助剂或底物诱导第25-26页
     ·手性硫醚控制的不对称催化第26-27页
     ·手性Lewis酸控制的不对称催化第27-28页
     ·手性胺控制的不对称催化第28-29页
   ·小结与立题思想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4页
第二章 硫叶立德和硝基烯烃在Br(?)nsted酸/碱有序催化下的[4+1]环化/重排串联反应第34-63页
   ·课题的提出——反应的发现第34-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38-41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41-43页
     ·反应机理研究第43-46页
     ·一锅法反应、放大量反应和合成应用研究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页
   ·实验部分第47-61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47-48页
     ·4,5-取代的噁唑啉酮的合成操作及表征第48-53页
     ·研究反应机理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第53-58页
     ·一锅法反应、放大量反应和合成应用的操作及产物表征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第三章 硫叶立德和双缺电子组分无催化的[4+1]/[3+2]串联环加成反应第63-89页
   ·课题的提出——试剂和反应的设计第63-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试剂的设计与合成第66-67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67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67-71页
     ·产物相对构型的确定及串联反应可能的立体化学过程第71页
     ·合成应用研究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实验部分第73-86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73页
     ·连有丙烯酸酯的硝基烯烃的制备及其表征第73-77页
     ·[4+1]/[3+2]串联环加成反应的操作及产物表征第77-84页
     ·环加成产物合成转换的操作及其表征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第四章 硫叶立德和不饱和亚胺串联的Michael加成/分子内氮烷基化反应第89-134页
   ·课题的提出——试剂和反应的设计第89-91页
   ·结果与讨论第91-97页
     ·初步尝试第91-92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92-94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94-95页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及可能的立体化学起源第95-97页
     ·光学纯吡咯啉羧酸酯的合成应用研究第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实验部分第98-131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98页
     ·轴手性硫叶立德和含有酯基的不饱和亚胺的合成和表征第98-106页
     ·Michael加成/分子内氮烷基化串联反应的操作及产物表征第106-114页
     ·光学纯吡咯啉羧酸酯合成应用的操作及产物表征第114-117页
     ·研究手性硫叶立德溶液构象的实验数据第117-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4页
第五章 轴手性诱导下硫叶立德和硝基烯烃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第134-187页
   ·课题的提出第134-137页
   ·轴手性诱导的不对称[4+1]环化/重排串联反应的结果与讨论第137-145页
     ·初步尝试第137-138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138-140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140-142页
     ·绝对构型的确定第142-143页
     ·DFT计算研究手性诱导原理第143-145页
   ·轴手性诱导的不对称[4+1]/[3+2]串联环加成反应的结果与讨论第145-148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145-148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实验部分第149-184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149页
     ·轴手性诱导的不对称[4+1]环化/重排串联反应操作及产物表征第149-156页
     ·轴手性诱导的不对称[4+1]环化/[3+2]串联环加成反应操作及产物表征第156-161页
     ·DFT计算研究手性诱导原理的数据第161-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87页
第六章 多氢键催化下硫叶立德和硝基烯烃不对称的[4+1]/[3+2]串联环加成反应第187-227页
   ·课题的提出第187-191页
   ·结果与讨论第191-202页
     ·初步尝试第191-192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192-199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199-201页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及可能的氢键作用模型第201-202页
   ·氢键催化原理研究第202-210页
     ·非线性效应实验第202-203页
     ·在线红外检测反应过程第203-204页
     ·Job方法确定催化剂和底物或中间体的结合比例第204-206页
     ·氢键滴定实验测定催化剂和底物或中间体的结合常数第206-207页
     ·通过~1H NMR实验和DFT计算修正氢键作用模型第207-209页
     ·可能的氢键催化原理第209-210页
   ·本章小结第210-211页
   ·实验部分第211-224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211页
     ·氢键催化的不对称[4+1]/[3+2]串联环加成反应操作及产物表征第211-218页
     ·研究氢键催化原理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第218-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27页
第七章 硫叶立德和硝基烯烃催化不对称地合成手性噁唑啉酮及其在(类)天然产物(+)-epi-Cytoxazone和Valinotin A合成中的应用第227-261页
   ·课题的提出第227-231页
   ·结果与讨论第231-240页
     ·初步尝试第231-232页
     ·反应条件优化第232-235页
     ·底物适用范围第235-238页
     ·高对映选择性的合理解释第238-240页
   ·方法学的应用:(+)-epi-Cytoxazone和Valinotin A的合成第240-243页
     ·类天然产物(+)-epi-Cytoxazone的合成第240-242页
     ·天然产物Valinotin A的合成第242-243页
   ·本章小结第243-244页
   ·实验部分第244-259页
     ·仪器、试剂及方法第244页
     ·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噁唑啉酮的操作及产物表征第244-253页
     ·解释高对映选择性时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第253-255页
     ·(+)-epi-Cytoxazone和Valinotin A的合成及其表征第255-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61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261-268页
   ·硫叶立德参与的新型串联反应的发现与设计第261-264页
   ·通过轴手性诱导和氢键不对称催化两种策略实现硫叶立德参与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第264-268页
附录Ⅰ:典型化合物的NMR谱图第268-285页
附录Ⅱ:典型化合物的HPLC谱图第285-291页
附录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情况第291-293页
致谢第293页

论文共2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
下一篇: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症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