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铁花的研究与保护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 ·确山铁花 | 第10-11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再议 | 第11-13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确山铁花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 确山铁花的历史渊源 | 第15-18页 |
| ·确山县的地理、人文环境 | 第15页 |
| ·确山铁花的起源传说 | 第15-18页 |
| 3 确山铁花的抢救发掘 | 第18-33页 |
| ·确山铁花的抢救之路 | 第18-22页 |
| ·星星之火 | 第18-20页 |
| ·走出确山 | 第20-21页 |
| ·进京展演 | 第21-22页 |
| ·确山铁花的制作工艺 | 第22-26页 |
| ·搭棚 | 第22页 |
| ·设彩 | 第22-23页 |
| ·熔铁 | 第23-24页 |
| ·花棒制作 | 第24-25页 |
| ·防护服饰制作 | 第25-26页 |
| ·确山铁花的表演艺术 | 第26-30页 |
| ·祭拜老君 | 第26-27页 |
| ·击花 | 第27-29页 |
| ·龙穿花 | 第29-30页 |
| ·确山铁花的传承谱系 | 第30-33页 |
| ·传承谱系 | 第30-31页 |
| ·杨建军小传 | 第31-33页 |
| 4 确山铁花的特性与价值内涵 | 第33-39页 |
| ·确山铁花的特性 | 第33-35页 |
| ·鲜明的大众民俗色彩 | 第33页 |
| ·浓郁的乡土气息 | 第33-34页 |
| ·高度的活态传承 | 第34页 |
| ·创作主体的结合性 | 第34-35页 |
| ·共同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 | 第35页 |
| ·确山铁花的价值内涵 | 第35-39页 |
| ·情感价值内涵 | 第35-37页 |
| ·智慧价值内涵 | 第37-39页 |
| 5 确山铁花的保护现状、原则及对策措施 | 第39-52页 |
| ·确山铁花的保护现状 | 第39-41页 |
| ·保护现状 | 第39-40页 |
| ·濒危原因 | 第40-41页 |
| ·确山铁花的保护原则 | 第41-47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42页 |
| ·原真性原则 | 第42-44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4-45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5-46页 |
| ·可阐释性原则 | 第46-47页 |
| ·确山铁花的保护对策措施 | 第47-52页 |
| ·确定思路、制定规划 | 第48页 |
|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 第48-49页 |
|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 | 第49页 |
| ·加大投入、打造品牌、产业化发展 | 第49-50页 |
|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智力支持 | 第50-51页 |
| ·注重文化生态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第51-52页 |
| 6 结论 | 第52-5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