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对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 | 第13-15页 |
·对农地征收制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农地产权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9-29页 |
·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9-21页 |
·制度的定义 | 第19页 |
·制度的构成 | 第19-20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0-21页 |
·制度的功能 | 第21页 |
·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第21-23页 |
·产权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产权的特性 | 第22-23页 |
·产权制度的内涵 | 第23页 |
·农地制度概况 | 第23-29页 |
·农地制度的概念 | 第23-24页 |
·农地制度的内容 | 第24-26页 |
·农地制度的功能 | 第26-29页 |
3 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 | 第29-39页 |
·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29-33页 |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地制度(1950-1953) | 第29页 |
·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农地制度(1953-1978) | 第29-31页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地制度(1978 年至今) | 第31-33页 |
·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 第33-34页 |
·农民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农地制度变迁的潜动力 | 第34页 |
·国家政权是农地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 第34-35页 |
·农地制度变迁的规律总结 | 第35-39页 |
·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适当结合 | 第35-36页 |
·体现了我国古代部分土地思想 | 第36-38页 |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第38-39页 |
4 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9-52页 |
·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 | 第39-43页 |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点 | 第39-40页 |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农地经营制度分析 | 第43-48页 |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地经营制度 | 第43-47页 |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农地管理制度分析 | 第48-52页 |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 | 第48-49页 |
·农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5 我国农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探析 | 第52-69页 |
·日本、美国农地制度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4页 |
·日本 | 第52-53页 |
·美国 | 第53-54页 |
·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 | 第54-55页 |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54-55页 |
·制度创新所需社会环境的缺陷 | 第55页 |
·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原则 | 第55-57页 |
·坚持公平与效率双重目标选择原则 | 第55-56页 |
·坚持与区域发展相适应,因地制宜原则 | 第56页 |
·坚持维护农民利益,以人为本原则 | 第56-57页 |
·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内容与实践探索 | 第57-68页 |
·农地制度创新的早期模式 | 第58-59页 |
·农地制度创新的近期模式 | 第59-66页 |
·农地制度创新的远期模式:实现承包经营权取得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6 结语 | 第69-71页 |
·研究成果 | 第69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