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4-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44页 |
2.1 高血压与血管功能 | 第19-23页 |
2.1.1 血管张力变化调控血压 | 第19-21页 |
2.1.2 血管平滑肌收缩机制 | 第21-23页 |
2.2 血管平滑肌电压门控钙通道 | 第23-29页 |
2.2.1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 | 第24-26页 |
2.2.2 T型电压门控钙通道 | 第26-27页 |
2.2.3 高血压与血管平滑肌LTCC | 第27-29页 |
2.3 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星调控 | 第29-35页 |
2.3.1 VSMC钙星的分子和生物物理特性 | 第30-32页 |
2.3.2 VSM钙星的生理功能 | 第32-34页 |
2.3.3 钙星与血管功能紊乱 | 第34-35页 |
2.4 AKAP150在血管生理病理中的作用 | 第35-40页 |
2.5 运动与高血压及动脉功能 | 第40-42页 |
2.6 小结 | 第42-44页 |
3 实验一 LTCC在有氧运动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功能中的作用 | 第44-72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44-45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45-58页 |
3.3.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45页 |
3.3.2 大鼠有氧运动模型建立 | 第45页 |
3.3.3 尾动脉无创血压监测 | 第45-46页 |
3.3.4 大鼠心血管反应性测定 | 第46-48页 |
3.3.5 离体微血管张力测定 | 第48-50页 |
3.3.6 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急性分离 | 第50-51页 |
3.3.7 全细胞钙电流记录 | 第51-53页 |
3.3.8 qPCR | 第53-55页 |
3.3.9 免疫蛋白印迹 | 第55-58页 |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8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58-65页 |
3.4.1 各组大鼠动脉血压变化 | 第58-61页 |
3.4.2 各组大鼠心血管反应变化 | 第61-62页 |
3.4.3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LTCC通道功能和表达变化 | 第62-65页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65-72页 |
3.5.1 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血压的影响 | 第65-67页 |
3.5.2 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第67-68页 |
3.5.3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大鼠脑动脉平滑肌LTCC通道的影响 | 第68-70页 |
3.5.4 小结 | 第70-72页 |
4 实验二 AKAP150途径在有氧运动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LTCC功能中的作用 | 第72-99页 |
4.1 前言 | 第72-73页 |
4.2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4.3 材料与方法 | 第73-78页 |
4.3.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73页 |
4.3.2 大鼠有氧运动模型建立 | 第73页 |
4.3.3 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急性分离 | 第73页 |
4.3.4 电生理单通道记录 | 第73-74页 |
4.3.5 TIRF钙成像 | 第74-76页 |
4.3.6 离体微血管张力测定 | 第76页 |
4.3.7 全细胞钙电流记录 | 第76页 |
4.3.8 免疫蛋白印迹 | 第76页 |
4.3.9 细胞免疫荧光 | 第76-78页 |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8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78-89页 |
4.4.1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LTCC单通道及钙星活动变化 | 第78-81页 |
4.4.2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PKCα活性变化 | 第81-84页 |
4.4.3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AKAP150/PKCα途径蛋白表达变化 | 第84-85页 |
4.4.4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AKAP150/PKCα膜转运变化 | 第85-87页 |
4.4.5 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AKAP150/PKCα/LTCC共定位变化 | 第87-89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89-99页 |
4.5.1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脑动脉平滑肌LTCC单通道功能的影响 | 第89-92页 |
4.5.2 PKCα在有氧运动调控高血压脑动脉平滑肌LTCC通道中的作用 | 第92-95页 |
4.5.3 AKAP150/PKCα途径在有氧运动改善高血压脑动脉平滑肌功能中的作用 | 第95-97页 |
4.5.4 小结 | 第97-99页 |
5 实验三 AngII–AT1R介导AKAP150改善脑动脉功能的机制 | 第99-111页 |
5.1 前言 | 第99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99-100页 |
5.3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4页 |
5.3.1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5.3.2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 第100-102页 |
5.3.3 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急性分离 | 第102页 |
5.3.4 电生理单通道记录 | 第102页 |
5.3.5 脑动脉培养及转染 | 第102-103页 |
5.3.6 免疫蛋白印迹 | 第103页 |
5.3.7 离体微血管张力测定 | 第103页 |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104-108页 |
5.4.1 各组大鼠血浆中AGT和AngII水平变化 | 第104-105页 |
5.4.2 AngII对各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LTCC单通道功能的影响 | 第105页 |
5.4.3 降低AKAP150表达后Ang II培养大鼠脑动脉收缩特性变化 | 第105-108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108-111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11-113页 |
6.1 结论 | 第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建议 | 第111-113页 |
附录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