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缓冲带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1.2 缓冲带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1.3 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4 缓冲带土壤动物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2-14页 |
1.2.1 红枫湖基本情况 | 第12页 |
1.2.2 红枫湖自然情况 | 第12-13页 |
1.2.3 红枫湖入湖河流 | 第13页 |
1.2.4 红枫湖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域与采样方法 | 第16-17页 |
2.1.1 样地概况 | 第16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2.2.1 水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7-18页 |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8页 |
2.2.3 土壤动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18页 |
2.2.4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红枫湖入湖口湖岸缓冲带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 | 第22-29页 |
3.1 缓冲带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群落特征 | 第23-26页 |
3.2 植物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6-28页 |
3.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红枫湖入湖口湖岸缓冲带微生物组成特征及多样性 | 第29-53页 |
4.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0-32页 |
4.2 微生物组成及分布情况 | 第32-44页 |
4.2.1 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特征 | 第32-35页 |
4.2.2 真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特征 | 第35-37页 |
4.2.3 微生物门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37-39页 |
4.2.4 微生物菌群的RDA分析 | 第39-41页 |
4.2.5 微生物属水平上的组成特征 | 第41-44页 |
4.3 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及其影响因子 | 第44-49页 |
4.3.1 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4-47页 |
4.3.2 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因子 | 第47-49页 |
4.4 微生物β多样性指数 | 第49-51页 |
4.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红枫湖入湖口湖岸缓冲带土壤动物的组成特征及多样性 | 第53-56页 |
5.1 土壤动物类群结构组成 | 第53-54页 |
5.2 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 | 第54-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缓冲带对红枫湖入湖口水质的影响 | 第56-62页 |
6.1 丰水期的水质特征及各缓冲带的削减效率 | 第56-59页 |
6.2 枯水期的水质特征及各缓冲带的削减效率 | 第59-60页 |
6.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