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一、本论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论题的来源 | 第11页 |
(二) 研究论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三、研究的难点、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二)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1章 廉政生态的核心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0-49页 |
一、廉政生态的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一) 廉政 | 第20-21页 |
(二) 生态 | 第21-22页 |
(三) 廉政生态 | 第22-25页 |
二、廉政生态的结构及功能 | 第25-36页 |
(一) 廉政生态的存在依据 | 第25-26页 |
(二) 廉政生态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 第26-29页 |
(三) 廉政生态的理想化状态 | 第29-32页 |
(四) 廉政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 第32-36页 |
三、廉政生态的构成要素 | 第36-49页 |
(一) 廉政生态主体:廉政生态中的人和组织 | 第36-40页 |
(二) 廉政生态环境:廉政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40-43页 |
(三) 廉政生态中环境与主体的关系辨析 | 第43-49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第49-78页 |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导 | 第49-63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建设思想 | 第49-54页 |
(二) 列宁的廉政建设思想与实践 | 第54-57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思想指导 | 第57-63页 |
二、中国古代廉政生态建设经验及启示 | 第63-71页 |
(一) 中国古代廉政生态建设的经验 | 第64-69页 |
(二) 中国古代无法形成真正廉政生态的教训 | 第69-71页 |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 第71-78页 |
(一) 廉政生态主体培育 | 第71-72页 |
(二) 廉政生态环境治理 | 第72-75页 |
(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廉政生态建设的启示 | 第75-78页 |
第3章 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78-115页 |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78-87页 |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78-81页 |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阶段分析 | 第81-87页 |
二、当下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状况 | 第87-102页 |
(一) 当下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机遇 | 第87-92页 |
(二) 建设当代中国廉政生态的条件与优势 | 第92-94页 |
(三) 当前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发展状况 | 第94-102页 |
三、当前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困境和成因 | 第102-115页 |
(一) 廉政生态建设的困境 | 第102-109页 |
(二) 影响廉政生态建设的成因分析 | 第109-115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基本原则 | 第115-134页 |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研究的目标指向 | 第115-118页 |
(一) 解答当前政治生态问题 | 第115-116页 |
(二) 探索廉政建设发展规律 | 第116-117页 |
(三) 回归社会主义政治生态的本质 | 第117-118页 |
二、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逻辑 | 第118-125页 |
(一) 廉政生态的“制度”逻辑 | 第118-121页 |
(二) 廉政生态的“建设”逻辑 | 第121-122页 |
(三) 廉政生态建设的“文明”逻辑 | 第122-125页 |
三、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125-130页 |
(一) 廉政生态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丛本规律 | 第125-127页 |
(二) 廉政生态建设关注人的发展问题 | 第127-129页 |
(三) 廉政生态建设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回应 | 第129-130页 |
四、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30-134页 |
(一) 系统原则 | 第131-132页 |
(二) 发展原则 | 第132页 |
(三) 利益原则 | 第132-134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134-181页 |
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 | 第134-143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成果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生态化发展形成科学指导 | 第134-137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廉政生态建设要素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三) 以“中国特色”为主要特征,为廉政生态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 第138-143页 |
二、增强生态主体素质,实现廉政生态的协调发展 | 第143-155页 |
(一) 维护生产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 第143-148页 |
(二) 增强消费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功能 | 第148-152页 |
(三) 巩固分解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 第152-155页 |
三、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廉政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第155-165页 |
(一) 治理政治环境,提供公平、公正的政治保障 | 第155-156页 |
(二) 治理经济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有序的经济秩序 | 第156-157页 |
(三) 治理文化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道德规范保障 | 第157-159页 |
(四) 治理教育环境,巩固全社会廉洁意识 | 第159-160页 |
(五) 治理法治环境,提供廉政建设的法治机制条件 | 第160-162页 |
(六) 治理监督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监督机制保障 | 第162-165页 |
四、构筑生态系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生态体系 | 第165-181页 |
(一) 形成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意识 | 第166-174页 |
(二) 维护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 第174-176页 |
(三) 实现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 | 第176-178页 |
(四) 构建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 | 第178-181页 |
结语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6页 |
一、著作类 | 第183-184页 |
二、论文类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