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设计缺陷概述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设计缺陷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7页 |
1.3.2 设计缺陷的形成过程研究 | 第17-18页 |
1.3.3 设计缺陷识别和评估研究 | 第18-20页 |
1.3.4 设计缺陷控制研究 | 第20-23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产品设计过程体系 | 第26-44页 |
2.1 产品设计过程体系结构 | 第26-35页 |
2.1.1 产品设计过程 | 第26-29页 |
2.1.2 产品设计过程体系的分解 | 第29-35页 |
2.2 产品设计过程系统 | 第35-37页 |
2.3 设计活动 | 第37-43页 |
2.3.1 设计活动及分类 | 第37-40页 |
2.3.2 设计活动的时序关系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基于设计过程的潜在设计缺陷形成 | 第44-70页 |
3.1 设计过程要素模型 | 第44-46页 |
3.2 基于设计过程的潜在设计缺陷的形成 | 第46-57页 |
3.2.1 设计过程设计缺陷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5页 |
3.2.2 基于设计过程的潜在设计缺陷形成 | 第55-57页 |
3.3 设计缺陷影响因素模型多色集合理论的数学描述 | 第57-61页 |
3.4 设计缺陷影响因素的定量描述 | 第61-69页 |
3.4.1 设计缺陷影响因素区间判断矩阵确定 | 第61-64页 |
3.4.2 计算设计缺陷影响因素权重矢量 | 第64-66页 |
3.4.3 设计缺陷和设计缺陷影响因素关系的定量化描述 | 第66-67页 |
3.4.4 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基于设计活动的潜在设计缺陷形成 | 第70-96页 |
4.1 基于设计活动的设计缺陷的形成机理 | 第70-77页 |
4.1.1 活动内潜在设计缺陷的形成 | 第70-75页 |
4.1.2 基于设计活动时序的设计缺陷传播 | 第75-77页 |
4.2 设计缺陷传播的有向网络模型 | 第77-82页 |
4.2.1 产品开发网络 | 第77-78页 |
4.2.2 设计缺陷传播的有向网络模型 | 第78-80页 |
4.2.3 设计活动节点聚类 | 第80-82页 |
4.3 设计缺陷传播的有向加权网络模型 | 第82-92页 |
4.4 基于有向加权网络模型的关键设计活动节点识别 | 第92-95页 |
4.4.1 加权网络的基本特征量 | 第92-93页 |
4.4.2 关键设计活动节点的确定 | 第93-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基于设计活动的设计缺陷评估 | 第96-113页 |
5.1 活动内的产品设计缺陷评估 | 第96-106页 |
5.1.1 设计缺陷影响因素的故障树建模 | 第97-99页 |
5.1.2 构建设计缺陷影响因素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 | 第99-101页 |
5.1.3 基于证据理论的贝叶斯网络节点概率确定 | 第101-105页 |
5.1.4 单个活动的设计缺陷评估 | 第105-106页 |
5.2 活动间的产品设计缺陷评估 | 第106-107页 |
5.3 设计缺陷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 | 第107-112页 |
5.3.1 关于贝叶斯网络的基本理论 | 第107-108页 |
5.3.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缺陷评估模型 | 第108-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应用研究 | 第113-142页 |
6.1 基于过程要素模型的潜在工艺设计缺陷识别 | 第113-118页 |
6.1.1 工艺过程分析 | 第113-114页 |
6.1.2 工艺设计过程的要素模型 | 第114-115页 |
6.1.3 工艺设计缺陷判定准则 | 第115-117页 |
6.1.4 工艺设计缺陷识别方法的应用 | 第117-118页 |
6.2 基于设计活动的设计缺陷评估方法的应用 | 第118-134页 |
6.2.1 确定设计过程体系 | 第119-121页 |
6.2.2 构建设计缺陷传播模型 | 第121-126页 |
6.2.3 设计缺陷的评估 | 第126-134页 |
6.3 设计缺陷管理 | 第134-14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7.1 总结 | 第142-143页 |
7.2 创新点 | 第143页 |
7.3 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