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网络开放数据 | 第12页 |
1.2.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网络开放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2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8-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1.4.3 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研究框架的初步搭建 | 第23-35页 |
2.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3页 |
2.2 对应不同阶段的技术手段 | 第23-33页 |
2.2.1 数据挖掘 | 第24-25页 |
2.2.2 网络开放数据的结构特征 | 第25-28页 |
2.2.3 数据清洗 | 第28页 |
2.2.4 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28页 |
2.2.5 数据自分类 | 第28-33页 |
2.3 研究框架的搭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宏观层面分析 | 第35-85页 |
3.1 点评数据分布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35-39页 |
3.1.1 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 | 第36页 |
3.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 | 第36-39页 |
3.2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宏观层面分析 | 第39-52页 |
3.2.1 天津市宏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概况与规划 | 第39-40页 |
3.2.2 以自分类类别布点为例探讨对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0-46页 |
3.2.3 以所有类别布点为例探讨对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6-52页 |
3.3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青岛市城市空间结构宏观层面分析 | 第52-61页 |
3.3.1 青岛市宏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概况与规划 | 第52-54页 |
3.3.2 以自分类类别布点为例探讨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3 以所有类别布点为例探讨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57-61页 |
3.4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宏观层面分析 | 第61-71页 |
3.4.1 大连市宏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概况与规划 | 第61-63页 |
3.4.2 以自分类类别为例探讨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63-67页 |
3.4.3 以所有类别为例探讨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67-71页 |
3.5 三座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对比 | 第71-85页 |
3.5.1 三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相同点 | 第72-75页 |
3.5.2 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不同点 | 第75-81页 |
3.5.3 各类别数据要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1-85页 |
第四章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中观层面分析 | 第85-103页 |
4.1 中观层面研究对象概况与规划 | 第85-86页 |
4.1.1 中观层面研究对象概况 | 第85-86页 |
4.1.2 规划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86页 |
4.2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天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第86-97页 |
4.2.1 以自分类类别为例探讨对天津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6-94页 |
4.2.2 以所有类别为例探讨对天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94-97页 |
4.3 中观层面分析结论 | 第97-103页 |
4.3.1 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有差异 | 第98页 |
4.3.2 现状商业中心等级与规划有差异 | 第98-100页 |
4.3.3 各类别要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微观层面分析 | 第103-125页 |
5.1 微观研究对象概况 | 第103-105页 |
5.2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滨江道商业街区研究 | 第105-112页 |
5.2.1 用地性质 | 第106-108页 |
5.2.2 交通组织 | 第108-110页 |
5.2.3 业态构成 | 第110-111页 |
5.2.4 开放空间 | 第111-112页 |
5.3 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鼓楼商业街区研究 | 第112-115页 |
5.3.1 所有业态的属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5.3.2 各业态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113-115页 |
5.4 基于空间句法的两商业街区叠加研究 | 第115-118页 |
5.4.1 空间句法对街区可达性分析 | 第115-116页 |
5.4.2 空间句法与网络开放数据的叠加分析 | 第116-118页 |
5.5 微观层面分析结论 | 第118-123页 |
5.5.1 两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分布不同 | 第118-119页 |
5.5.2 两商业街区功能混合程度不同 | 第119-120页 |
5.5.3 两商业街区人流量差异大 | 第120-123页 |
5.6 商业街区发展策略 | 第123-125页 |
5.6.1 发挥各自特点优势,创造丰富空间形态特征 | 第123页 |
5.6.2 增加功能混合程度,激发街区活力吸引人流 | 第123-124页 |
5.6.3 针对街区消费时间,规划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5-128页 |
6.2 不足与探讨 | 第128-12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附录A 大众点评数据选例 | 第139-149页 |
附录B 三城市内大众点评数据分布图 | 第149-15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