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设计结合城市生态景观 | 第7-13页 |
1.1 城市与生态的对立 | 第7-9页 |
1.2 融合自然生态的憧憬与努力 | 第9-10页 |
1.2.1 田园城市 | 第9-10页 |
1.2.2 山水城市 | 第10页 |
1.3 设计结合城市生态,从对立转向统一 | 第10-13页 |
1.3.1 生态学与景观学的结合 | 第10-11页 |
1.3.2 绿色本土设计结构景观 | 第11-13页 |
第2章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的基本作用原理 | 第13-25页 |
2.1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区域气候 | 第13-22页 |
2.1.1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热岛效应 | 第13-18页 |
2.1.2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水分平衡 | 第18-20页 |
2.1.3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居住景观 | 第20-22页 |
2.2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建筑景观热环境 | 第22-25页 |
2.2.1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隔热原理及优势 | 第22-23页 |
2.2.2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建筑周边热舒适度 | 第23-24页 |
2.2.3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隔热效果 | 第24-25页 |
第3章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的技术措施 | 第25-33页 |
3.1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基本问题 | 第25-27页 |
3.1.1 温度气候条件 | 第25页 |
3.1.2 朝向 | 第25-26页 |
3.1.3 春夏秋冬各季变化植物研究 | 第26页 |
3.1.4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研究 | 第26页 |
3.1.5 风的大小、速度和空气湿度 | 第26-27页 |
3.2 植被种植构造 | 第27-31页 |
3.2.1 一般要求 | 第27-29页 |
3.2.2 绿植的布局组成 | 第29-31页 |
3.2.3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基本模式 | 第31页 |
3.3 评测指数与政策规章制度 | 第31-33页 |
3.3.1 评测指数 | 第31-32页 |
3.3.2 政策规章制度 | 第32-33页 |
第4章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 | 第33-63页 |
4.1 绿色本土景观的发展 | 第33-34页 |
4.1.1 提高各类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率 | 第33页 |
4.1.2 符合客观规律,提高生态效益 | 第33-34页 |
4.1.3 保持地域特色,增强可识别性 | 第34页 |
4.1.4 有利于发掘、保护和恢复传统乡土景观 | 第34页 |
4.2 绿色本土景观实例与延伸 | 第34-44页 |
4.2.1 项目背景、设计思路与方案深化 | 第34-44页 |
4.3 绿色本土景观建成实例与延伸 | 第44-63页 |
4.3.1 作为新型城市居住区景观理念 | 第44-53页 |
4.3.2 景观与绿化的结合 | 第53-57页 |
4.3.3 运用绿色本土景观设计理念在工作中实施的其他项目 | 第57-63页 |
第5章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生态城市 | 第63-69页 |
5.1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系统 | 第63-67页 |
5.1.1 绿色种植与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中的功能 | 第63-66页 |
5.1.2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演替 | 第66页 |
5.1.3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 第66-67页 |
5.2 绿色本土景观设计与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思考 | 第67-69页 |
5.2.1 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要符合自然生态系统 | 第67页 |
5.2.2 选择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资源 | 第67-68页 |
5.2.3 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