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基于(火用)分析的火核集成系统性能评价与热力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状态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状态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发电系统(火用)分析基础第17-26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燃煤机组和AP1000机组基本参数第17-19页
        2.2.1 燃煤机组基本参数第17-18页
        2.2.2 核电机组基本参数第18-19页
    2.3 数学模型第19-20页
    2.4 系统(火用)分析模型第20-25页
        2.4.1 (火用)分析理论第20-21页
        2.4.2 (火用)分析评价指标第21-22页
        2.4.3 系统(火用)分析方法第22-23页
        2.4.4 系统典型过程(火用)分析计算模型第23-25页
    2.5 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介绍第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常规电站热力性能分析第26-37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AP1000机组系统构成第26-27页
        3.2.1 主要部件第26-27页
        3.2.2 主要参数第27页
    3.3 核电系统(火用)分析模型建立第27-30页
        3.3.1 一回路模型建立第28-29页
        3.3.2 二回路模型建立第29-30页
    3.4 案例分析第30-33页
    3.5 常规火电系统第33-35页
    3.6 分析结果比较第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联合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第37-46页
    4.1 引言第37页
    4.2 并联系统第37-40页
        4.2.1 并联系统模型搭建第37-38页
        4.2.2 并联系统热力性能分析第38-40页
    4.3 串联系统第40-42页
        4.3.1 串联系统模型搭建第40-41页
        4.3.2 串联系统热力性能分析第41-42页
    4.4 直接加热系统第42-44页
        4.4.1 直接加热系统模型搭建第42-43页
        4.4.2 直接加热系统热力性能分析第43-44页
    4.5 结果比较第44-45页
    4.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联合发电系统核能贡献度分析第46-52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研究方法第46-47页
        5.2.1 传统研究方法第46页
        5.2.2 考虑能量损失不等价性的新方法第46-47页
    5.3 直接加热方案贡献度模型建立第47-49页
    5.4 直接加热方案案例分析第49-50页
    5.5 串联方案和并联方案分析第50-51页
    5.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2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体负载钴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